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
2010年第 24卷第 9期
Journa l o f Chongqing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 Soc ial Science) V o . 24 N o 9 2010 l .
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
陈 林
350002) ( 福建农林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福州
摘要: 失地农民市民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影响着失地农民市民 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制度性因素, 也就是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政策; 二是非制度性因 素, 即农民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变及原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接受度。为使失地农民真正转 变为城市市民, 必须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建全社会保障制度, 开发失地农民人力资源, 提高 失地农民的城市生存能力, 对失地农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教育。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市民化; 制度性因素; 非制度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 C912 8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8425( 2010) 09- 0052- 05 农民市民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 明的过程, 是推动社 会历史进步和实现社会现代 化目标的过程。其不仅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 然要求, 而且将对整 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其深 远的影响。改革开放 30 年来, 城市发展 迅速, 城 市化率由 1979 年 的 17 9% 迅 速上 升 到目 前的 . 40% 多, 大量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 城郊农民一下 子被抛到了城市化大潮中, 他们为城市化作出了 贡献, 但他们 能否在城市安居乐业, 适应城市, 接 受城市文明? 这一问题亦即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 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 题和焦点问题。福建省省会福州进入 21世纪以 后, 在城市化发展上 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 段, 提出了 城 乡一体化、 农村 城市化、 农业 现代 化、 农民市民化!的郊区发展战略, 为 三农 !问题 的最终解决和 郊区 城乡 发展指 明了 方向。可以 说, 全面建 设小 康社会、 和谐 社会战 略目标 的实 现, 其决定 性的意义 就在于农 村、 业、 农 农民 三 农 !问题,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又是农民的最终出路 问题。然而, 就在许多地方实现城乡一体化、 农村 城市化、 农业现代化以后, 如何进一步推进城郊失 地农民市民化, 使失 地农民真正成为享受现代文 明的新型市民, 却是 困扰城市化持续发展的一个 棘手的问题, 也是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 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 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概念界定
农民市民化的理论强调: 一方面农民在实 现 身份与职业转变之前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各种因 子; 另一方面在实现转变之后, 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来利用自身的市民权利, 完全融入城市。因此 可 以认为, 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 农民 !和作 为一种社 会身份的农民 !在向市 民转变的进 程 中, 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 格、 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 过 程。农民的 市民化 !有两项基本的内容: 第一, 农 民群 体 实现 从 农 民 角 色 向 市 民 角 色 的 全 面 转 型 [ 1] ; 第二, 在实现角色转型的同时, 通过外部 赋 能!与自身 增能, 适 应城市, 成为 合格的 新市民。 而从具体的个人层 面来看,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 将 实现自身在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生存方式和身份 认同等方面的转变。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理 念日益深入人心, 随着现实的农民市民化危机 的 凸现, 这种要求也就愈益迫切。 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对象以城市农民工和 大城市郊区的农民 为主体, 本文重点针对城市 郊
收稿日期: 2009- 09- 04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 失地农 民市民化问题探析 ! ( JA07098S) 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陈林 ( 1961? ), 女, 福建福州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农村问题。
陈
林: 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探析
53
区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以 后, 在身份和职业上转变为了 市民 !。但从社会 和文化层面来看, 户 籍的改变并没有自动带来农 民 角色 !内涵的完整转型, 土地被征用并没有让 农民真正过上城市文明的生活。这无疑是一个值 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 影响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因素
影响失 地农民 市民化 的因素 主要 有两 个方 面: 一是制度性的因素, 也就是政府对失地农民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