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IT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校IT实践基地建设和运行机制研究
【摘 要】国家发布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来,人才培养体质改革成为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行业的热点话题,围绕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体系,全国教育教学机构都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所研究的对象就是通过在校内建立IT创新实践基地的形式,并同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形成一种同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的人才实践培养体系。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下称“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实践资源构建校内IT实践基地,并详细论述其运行机制。
【关键词】教育质量;人才评价;产学研;动手实践
1 IT创新实践基地建立
IT实践基地(下称“基地”)由校内信息技术教学单位和应用单位合作共建,所有成员全部是在校大学生,IT应用部门通过技术性指导和项目实践的方式让每个成员都能够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进行技术创新。基地内下辖.NET工作室、JAVA工作室、PHP工作室、Android工作室、网络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等6个学生团队,总人数近140人。经过实践平台完善的技术培养体系和成熟的项目实践环境的培养和孵化,成员先后研发了宿舍管理系统、考勤管理系统、简历系统、社团系统、绩效管理系统、综合档案系统、办公用品系统、预算审计系统、办公OA系统等近20套应用系统,在增加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为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基地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其良好的运行机制以及同教学体系的无缝衔接是关键,下面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2 基地的性质
信息技术应用部门在基地建立初就给予其明确的定位,即:作为在校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平台、作为IT创新实验中心、作为学校实验教学管理的辅助平台。故而,将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了解网络和软件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IT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不断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及时更新网络和软件实践内容和技术手段,深化实践活动教学体系的调整,努力提高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并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3 平台管理体制的创新
有别于其他高校实行的单独管理方式,基地内部的IT实践教学实行信息技术应用部门和教学部门二层管理体制,IT实践活动在信息技术部门主导下,由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宏观管理,教学单位负责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技术应用部门负责制定实践平台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有关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协调各教学单位学生报名和组织审查工作。教学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实践基地每年的项目开发计划和学生实践计划以及实践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
4 基地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4.1 实践基地的组织
信息技术应用部门每学期根据校内开发需求分解出适合学生开发的项目并制定出当学期的IT实验和开发计划和开发规范。开发和实施计划是组织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网络综合布线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由具体由信息技术应用部门起草并报教学管理部门审批后,存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备案,作为检查和考核实验教学的主要依据。
基地内IT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严格遵循国际和国家规范:软件类项目实施过程遵循CMMIII级开发规范,保证需求调研、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验收和软件维护的规范性以及项目文档的完整性;网络类项目实施过程遵循GB50311-2007国家综合布线过程设计规范。
基地下辖所有学生团队实行双轨制管理,及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每团队设置学生管理员一名,基础实践和项目开发实践至少保证4人一组进行团队开发,每个学生团队根据学生能力层次不同划分若干开发团队,每团队设项目组长一名,每团队至少保证有一名到两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由信息技术应用部门具有丰富软件和网络实施经验的老师担任。
4.2 实践基地的规范
不同于传统实验室的动手实践规范,IT实践基地的实践规范更强调成员实践成果,因此必须在实践能力、项目导向、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规范。
项目分类规范:IT实践项目包括网络、软件两类,网络类项目采用ITIL服务规范和班组制管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网络项目过程,软件类项目采用原型法和螺旋模型确保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的规范性并保证实践项目的质量。
软件开发规范:软件类项目根据项目应用方向分为网站类、应用类,根据项目实施阶段分为开发类、维护类、升级类,项目全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调研、项目设计、项目开发或实施、项目测试、项目验收、项目培训、项目维护、项目文档等过程,必须保证平台学生参与其中至少5项实践过程;网络类项目根据应用阶段分为综合布线类、网络维护类、服务器及信息安全类,项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