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详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
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
危害的定义: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苯、二甲苯、尘肺、煤
电焊、二氯乙烷、二氧化硫)、财产损失、作业环
境破坏或其他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这种“根源或状态”来源于作业环境中的物、人、
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为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为。
包括: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人为)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 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
件
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腐蚀;
物体: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有害作业环境
作业场所缺陷:
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作业环境因素缺陷:
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
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
等自然危害。
管理缺陷
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
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
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人:人的不安全行为
机:机的不安全状态 事故隐患
环境:环境不良
管理:管理缺失
危害辨识: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按照GB/T 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
类和代码》可以将危害分为六大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2)防护缺陷; (3)电危害;
(4)噪声危害; (5)振动危害; (6)电磁辐射;
(7)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其它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5)识别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
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3)工具不合适;
(4)标识不清。
危害及危害的产生
危险源
根源
状态
类别
第一类危险源能量物质及其载体
第二类危险源
约束条件失控:
物的缺陷
人的失误
环境破坏
风险
后果
可能性
事故
发生
前提
必要条件
风险及风险评价
风险:
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与后果严重性(S)的结合(R)。(R=L*S)
风险评价:
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可容许风险:
程度降低到组织依据其法律义务、HSE方针认为可接受的风险。
风险的确定
风险R
=
可能性L
×
严重性S
发生的频率
现有的预防、检测、控制措施
可容许风险
组织的法律义务和方针 风险控制与投入控制图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事前行为或主动行为:确定哪些部分的活动是有危害性的,对危害管理分为四个步骤: 识别-评估-控制-恢复
事故管理
事后行为或被动行为:事故发生的处理、调查
及防止事故的发生。
事故-调查-报告-处理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
规范规定的风险评价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