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陕北窑洞的保存及其潜在价值开发
(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 赵会娟)
摘 要:文章通过对陕北窑洞现状的分析,对陕北地区继续保留和开发窑洞建筑及其发展与之相关的旅游活动,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窑洞 保留和发展 潜在价值
一 窑洞的形成
人类上古时期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造就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目前我国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等五省区,陕西省的陕北窑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支。陕北窑洞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窑洞式横穴,在近代,陕北窑洞曾支撑中国红色革命走向胜利。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
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
原因有三点:
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二 窑洞的现状
21 世纪以来,随着陕北黄土高原经济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观念慢慢发生变化,在陕北地区窑洞被当成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先富起来的中青年人开始急切地“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 2006 年延安市杨家岭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杨家岭大部分居民都希望住商品房,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区购买商品房,其中年轻一代占绝大多数。施工粗糙、品质低下、能耗极高的简易砖混房屋在黄土高原村镇已随处可见,缺乏个性的、形体过于简单的高层住宅在陕北延安等中等城市里也比比皆是,一方面能源和资源消耗成倍增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把陕北的城镇装扮的相当都市化、时尚化,让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窑洞居住功能的地位正在受到商品住房的严重挑战,除了许多被废弃的窑洞之外,大部分保留的窑洞只被单纯的用做旅游建筑(“红色圣地游”和“黄土风情文化游”),与此同时延安市许多公共建筑也缺乏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窑洞对陕北地区建筑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小,目前窑洞发展在陕北地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三 窑洞的保留原因及措施
那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窑洞的发展是否已经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当然不是,原因有以下4 点:
1、生态节能角度来看,古老窑洞 有许多可以继承的优点,冬暖夏凉、节地节能、生态环保。2006 年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说,中国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左右,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相同气候地区发达国家的2~3 倍,因此建设部正在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技派建筑技术,此举不仅会降低开发成本,而且还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继承与窑洞相关的节能技术。
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少人多,发展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低技术生态建筑(如窑洞等民居)更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更容易发挥综合效益。在陕北地区,应用当地可再生可循环建筑材料(黄土,青石),运用挖掘加固方式建造新型窑洞建筑是一条切合可行的途径。
3、国际上研究未来建筑的建筑师们,提倡减少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建筑过度消耗能源,而窑洞正是他们努力研究和发掘的对象之一,这些建筑师们认为它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是未来可以改良使用的建筑。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 近年来都在建筑改良使用方面进行了许多可贵地探索,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的白崖山区的现代化新型岩洞住宅,就沿用了当地传统的方法创建,很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4、陕北既是落后的地区,又是面临区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地区,种种现象表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陕北地区也无奈地迷失了自身的定位。若想解决此问题,除在城市规划上因借地形,还要寻找地域建筑文化做支撑,才能更好地完成城市定位。窑洞作为陕北传统的地域建筑符号,其作用不容忽视,它是陕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分析看,陕北地区的均衡发展确实离不开窑洞的发展,窑洞经过改良创新,在建筑形式、建筑功能、节地节能等方面还可以走的更深更远。
据了解,普通的陕北群众都很认同窑洞这个文化符号,保留和发展窑洞在陕北地区有相当的群众基础,但是,由于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窑洞建筑又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群众对现代生活的追求。那么到底如何发展窑洞?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进行窑洞改良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