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搭建载全面推动残疾人创业产业化发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开拓创新 搭建载体
全面推动残疾人创业产业化发展
(沛县残疾人联合会)
2010年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执行的决战一年,也是共绘“两个体系”建设蓝图的关键一年。沛县残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实施残疾人扶贫开发战略,走可持续、牵动式、集约化残疾人创业之路,立足现状,合理配置,搭建载体,采取残疾人股份创业模式,以种养业为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挂靠龙头企业,依托残疾人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实现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创业基地、残疾人户等多方、多元、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形式,使我县残疾人创业工作迈入产业化发展。
沛县地处江苏北部,人口120万,残疾人7.92万,持证残疾人1.9万,其中:农村残疾人1.49万,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36万。近年来,沛县残联坚持以制度化的政策、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手段引领残疾人创业就业。不断完善“三项制度”、合理开发“三块资源”、组织搭建“三大平台”、奋力实现“三个目标”。
一、不断完善三项制度,循序推进残疾人扶贫政策由政策性向制度性转化
1、预防性扶贫政策
为防止或降低贫困发生,我县相继出台系列社保政策。目前,残疾人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达到了98%以上,重度残疾人及家庭困难残疾人参与医疗保险给予全额补贴,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城乡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参保残疾人支付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低收入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建立残疾人大病医疗救助专项补助资金,为享受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之后仍有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帮助。
今年6月,县残联、县劳动局和财政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对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给予缴费补贴的通知》,对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分别给予参保最低档100%和50%的缴费补贴,采取“一折通”支付形式,由财政直接划拨参保残疾人社保账户,有力推动了残疾人参保的积极性。目前我县共有1.3万持证残疾人参加“新农保”,其中60岁以上残疾人实现全覆盖,5512名重度残疾人参保。
2、救济性扶贫政策
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据统计,全县共对2873名残疾人发放低保金,低保对象中2209名重度残疾人除全额享受低保金外,还增发低保标准金额20%的低保金;一户多残、依老养残、低保边缘特殊困难残疾人给予专项救助,残疾人专项救助工作纳入政府统筹,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按照“三保一助”的工作思路,搭建了较为完善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
为全面掌握我县残疾人住房状况,县残联与扶贫办密切合作,下发通知,对全县农村残疾人住房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制订出台了我县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实施方案,对60户农村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项目,满意率100%,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生活状况。
3、开发性扶贫政策
充分发挥沛县残疾人创业协会作用,以残疾人创业能手为骨干,相继打造朱寨镇、鹿湾村、崔寨村三处残疾人创业基地,扶持168名残疾人创业;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安置20名残疾人入驻大屯镇万亩采摘园;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百名残疾人从事电信话费代收业务;先后成立三家残疾人专业合作社,其中沛县爱心互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县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残疾人培训就业基地、残疾人实训基地、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各一处,聘请种养业专家为残疾人技术指导员,构建了“立体式”残疾人创业格局。
沛县的残疾人扶贫政策逐渐由早期的分散式救济转化为层次鲜明的制度化政策,形成可持续的“减贫—增收”机制,并通过制度化予以保障,循序推进。
二、合理开发三块资源,层级规划设计残疾人扶贫发展目标
残疾人由于生理、历史、社会等原因,这一特殊群体长期被边缘化,残疾人之所以陷入弱势困境,除了自身的生理因素外,更多是他们失去或被剥夺了发展的能力和机会。我们认为即便是丧失劳动能力,每一个残疾人都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所谓失聪者目明、失明者心灵,只要合理利用残疾人功能补偿机制,辅以心理、教育、职业等指导,通过阶梯式发展配置残疾人人口、人力、人才三块资源,规划层级生存目标,统筹安排,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合理转化,残疾人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沛县爱心互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首个实行股份创业的合作社,以一批残疾人创业能手为骨干,采取“合作社+残疾人+基地”的营运模式,带动百名残疾人从事蔬菜种植,以“人均一亩棚,户均收入过万元”的目标,开创了我县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质的飞跃。为打造精品,创立品牌,我县残联与寿光市残联缔结了友好单位,与寿光市天源农业签订项目帮扶协议,引领残疾人从传统农业生产走向科技致富之路。在寿光天源公司的扶持下,打造了沛县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三家共建爱心棚。今年5月,徐州市第二十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开幕式在我县残疾人创业基地召开,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分管领导分别向基地捐赠,沛县人民政府县长做了典型发言。
在各残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