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普通话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普通话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国内外研究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外在多元文化和多语言背景下有成熟的语言教育理论和实践,为民族地区普通话表达能力提升提供了借鉴。例如,欧洲的“语言多元化”政策,强调在教育中保护和提升学生的母语能力,同时也鼓励学习和掌握其他语言。
国内主要集中在语言教育政策、教材开发、教学模式及教师培训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平台的使用成为热点。如青海省开展了提升民族地区高中教师普通话水平的研究,发现青海民族地区普通话教学存在教师学习方式陈旧、专业技能不足、缺乏学习环境等问题,并提出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注重语言表达、制定具体培训方案、提供专业教学环境等策略。同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师开展普通话提升培训,分为国家级、省及地市级两个层次,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参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学能力。此外,还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书对《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学生国家语言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进行了探讨,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及研究动态。
数字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策略调查研究也在进行,通过问卷了解教师对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看法,以及对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升的作用。
选题意义: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提升民族地区普通话表达能力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接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地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提升民族地区普通话表达能力,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是各民族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能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例如,在迪庆州这样的多民族聚集区,说好普通话在加强与当地人们交流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以及传播交流作用。
研究价值:
学术上,丰富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理论体系。本课题结合新时代教育数字化背景,探索民族地区普通话表达能力提升策略,能够为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理论体系。
应用上,为民族地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指导教学方法改进,提升教育质量。研究成果可以为民族地区的教育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教育政策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还可以指导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如智慧教育项目智能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大量学习、练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机会。通过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数字化资源转化为实践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探索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普通话表达能力提升策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为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规范性支持。
2.研究内容
借助智慧教育项目拓展教学资源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要借助数字化的力量,从数字资源建设和教育模式探索开始。
充分利用电子资源:学校指导学生使用中华诗词、中华书法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朗读资源,带领学生参与中华成语故事等相关语言文字学习训练;调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字词,开展识字和书写训练。
开发校本资源: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在智慧教育项目中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资源,如精选唐诗、宋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并标注拼音、声调、笔画,为学生阅读和书写提供便利和方法指导。
营造实践氛围:挖掘适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通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数字化资源转化为实践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可在早读时选用语音领诵等电子资源,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在学生朗读时进行口语训练,纠正发音;在文字书写教学中,利用视频资源呈现标准笔顺、笔画。
依托数字化培训规范教研与教学
提升教师多媒体互动交互教学能力是关键。学校要多层次开展教师数字化能力培训工作,指导教师充分运用数字化培训资源,提升教研水平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教师要全面做好教研工作,依托智慧教育项目,加大对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开展普通话水平指导训练和汉语书写、书法指导。各学科授课教师相互配合,利用智慧教育项目开展集体备课,寻找最优化教学方案。
3.重要观点
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