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运作管理》教学大纲.docx
30-
13-
物流运作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236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专业提升课□专业拓展课
总学时:32讲课学时:16实验(上机)学时:16
学分:2
考试类型:□考试□√考查
适用对象:物流管理专业
□是□√否适合作为其他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选修课
先修课程:经济学、管理学、物流管理概论,运筹学
一、教学目标
物流运作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提升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属于专业基础课,明确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思政教学目标1:介绍中国抗击疫情中物流、快递、配送与供应链领域典型事件,以代表人物作为榜样,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敬业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
目标2:提高学生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水平;
目标3:培养学生经营管理和实务操作等能力;
目标4: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目标5: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领导协作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介绍物流运作管理在供应链管理、经济运行和国内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重点讲授运输、仓储、配送、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运作模式的经济和运营特点,物流运作流程、运营规律,简介信息管理和现代化技术在运作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讲授
细讲/精讲章节
粗讲/选讲章节
难点与重点
实验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课后作业及学生自学
考核方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五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第十六章
1.合理装载
2.综合运输
3.仓储规划
4.配送管理
5.配送中心管理
6.设施与设备管理
仓储管理信息系统操作
物流管理沙盘模拟
多媒体授课
视频演示
参观相关展览或企业
综合实验
重点章节均有课后作业
学生自学时间与课堂教学时间最好为1:2
或者1:1
平时成绩
占30%
实验成绩
占10%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注重过程培养和能力提升,促进毕业要求
本课程的实践课需要到相关物流或供应链管理实验室参观、演示、实操。实践课主要内容:物流运营模拟实验、仓库盘点实习、物流企业参观、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等,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创新创业、团队合作、领导协作等综合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序号
章节内容
讲课
实验
其他
合计
1
第一章运输概述
2
2
2
第二章运输规划
2
2
3
第三章合理装载
2
2
4
第四章综合运输
2
2
5
第五章国际运输
2
2
6
第六章运输现代化
2
2
7
第七章仓储概述
2
2
8
第八章仓储规划设计
2
2
9
第九章仓储业务管理
2
2
10
第十章仓储经济效益分析
2
2
11
第十一章仓储安全与质量管理
2
2
12
第十二章仓储智能化管理
2
2
13
第十三章配送概述
2
2
14
第十四章配送管理
2
2
15
第十五章配送中心管理
2
2
16
第十六章物流设施与设备管理
2
2
合计
16
16
32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运输概述
第一节运输的概念
第二节运输与经济
第三节运输管制与公共政策
思政课切入点之一:中国抗击疫情的经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专业兴趣等,使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重点了解运输、物流、供应链管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运输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必要活动,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输如何影响、决定货物的价值,运输需求与运输业务的计量方式,货物运输服务需求的组成,市场的不完善要求政府合理参与运输管理。难点在于理解总成本分析是物流系统观点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及运输部门中政府之各种“手形”。
课程的考核要求:
了解:基本概念包括空间效用、时间效用、数量效用、拉德纳法则,以及运输、物流、供应链管理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运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以及运输如何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掌握:运输如何决定货物的价值,运输服务需求的组成。
运用:运用计量方式来表示运输量,能够分析各种运输方式中政府的“手形”特性。
第二章运输规划
第一节运输方式
第二节运输服务运营
第三节多式联运
本章重点和难点:运输服务运营及多式联运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以平时出行时交通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的设计为例,导入运输规划
本章的学习标准:了解各种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