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_T 0262-2014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 07.060P 13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Specification of landslides investigation for towns2014-09-22发布2014-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DZ/T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股跃平、张作辰、常宏、谭建民、李晓春、潘伟、张茂省、铁永波、胡秋韵、张开军、祁小博,
DZ/T 0262—20149技术方法9.1一般规定9.1.1集镇地质灾害勘查宜采用遥感、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和试验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方式。9.1.3技术方法等具体内容宜参照DZ/T0218—2006和DZ/T0220—2006的相关规定执行。9.2资料收集9.2.1集镇有关社会、经济资料和工程建设勘察资料。9,2.2与地质灾害形成相关的诱发因素资料,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资料。9.3遥感9.3.1温感范围宜略大于勘查范围,比例尺不宜小于1:10000,9.3.2集镇斜坡和重大隐患勘查遥感信息源可采用无人机航摄数据,区域核查可采用高分辨率卫星或航空数据。9.4测量测绘范围,比例尺与测绘精度一致。9.4.2测绘应充分利用勘查区已有、能满足精度的地形图。9.4.3测绘宜采用统一格式记录和素描,观测点布置应满足最佳测绘效果,对于重要地质现象应有足够的观测点控制。9.5物探9.5.1物探应结合测绘成果在实施勘探前进行。9.5.2物操探测深度应大于地质灾害体厚度、裂缝深度、控制性软弱夹层深度和钻孔深度等。9.6山地工程9.6.1探井和探精宜布置在滑坡崩塌厚度较薄的部位。9.6.2探槽深度不应超过3m,探井深度应穿过底层滑带且不宜超过15m,9.7钻探9.7.1在钻探之前应编制钻孔设计书。9.7.2钻孔验收后,对不需保留的钻孔宜进行封孔处理,野外验收前,宜保留各孔岩芯。9.8测试和试验9.8.1滑体土、滑带土测试宜提供满足稳定性评价的物理和力学参数。9.8.2危岩、竭及其母岩、基座,宜采样作物理性质、抗压强度及变形试验等。9.8.3泥石流宜进行固体物质含量、颗粒分析、泥石流体稠度等现场试验。90
DZ/T 0262—201410分析与评价10.1一般规定10.1.1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评估)应在已有勘查资料基确上进行。10.1.2定量或定性判断集镇斜坡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稳定性,且评估其易损性和危害程度。10.1.3评价方法等具体内容宜参照DZ/T0218—2006和DZ/T0220—2006的相关规定执行,10.2斜坡10.2.1通过测绘和勘操,应将集镇斜坡发展趋势进一步归类为滑坡、期、泥石流或变形体等灾种。10.2.2斜坡稳定性评价以定性分析评估为主。对存在失稳可能性的集镇斜坡,宜参照10.3的有关规定进行定量评价。10.3滑坡体10.3.1滑坡稳定性评价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进行计算,计算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系数和评价稳定状态10.3.2对每条纵勘探线和每个可能的滑面均应进行滑披稳定性评价。10.3.3滑坡稳定性计算采用的工况条件,可分为现状工况和降雨工况,降雨过程可采用汛期重现期10年(20年和50年)一遇5日暴用,在地基本烈度度及以上的集镇,应考虑地震工况。涉水滑坡尚应考虑水库(江河)水位变动工况。10.3.4当滑坡体内地下水已形成统一水面时,稳定性计算宜计人浮托力和动水压力。对有后缘裂缝的岩质斜坡,稳定性计算宜考虑后缘裂缝的静水压力,10.3.5滑坡稳定性计算宜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进行校核,综合评定稳定系数。当不同地质剖面用同一公式计算得出不同的稳定系数时,宜取其最小值;当同一地质剖面采用不同公式计算得出不同的稳定系数时,宜取其平均值。10.3.6滑坡稳定性状态按照稳定系数分为四级,应按照DZ/T0218—2006确定,10.4崩塌体(危岩体)10.4.1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宜以定性评估为主,应考虑晕雨时后部陡倾切割裂缝的静水压力和下部缓倾软垫面的地下水扬压力,10.4.2倾倒式崩竭的稳定性评价宜按照抗倾覆模型进行,并以危岩体外部临空面与下部软垫面交点作为作用支点。当抗倾覆稳定系数≤1.3或下望面倾角小于20°,应进行抗滑稳定性计算,10.4.3多组外倾结构面分离切割形成的期滑型危岩体,应按结构面和临空面进行三维空间组合定性评价,当滑移矢量外倾时,即可判断为危岩体10.4.4形状突出、后缘切割面已形成、显未分离贯通但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