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四首》
本单元选编了四首课外古诗词,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和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这四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自然风光、历史变迁和人生感悟,旨在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传统文化素养。学生将通过学习古诗词,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分析《登鹳雀楼》等诗,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学习《题西林壁》等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
1.古诗词的背景知识理解:学生可能对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影响对诗词的理解。
2.古诗词的审美鉴赏: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解决办法:
1.结合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朗读和诗歌鉴赏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古诗词的意境画面,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的美。
4.设计对比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情感表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电子白板。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语文教学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古诗词相关的图片、音频资料、视频资料。
4.教学手段:古诗词朗诵、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段音乐中联想到哪些古诗词?”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
a.介绍四首古诗词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b.分析《登鹳雀楼》的意境和情感,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c.以《过华清宫绝句》为例,讲解绝句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d.分析《题西林壁》的意境和哲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胸怀和境界。
e.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为例,讲解律诗的格式和韵律。
-举例说明:
a.通过展示诗歌原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b.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互动探究:
a.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b.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单元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a.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b.学生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巩固对诗歌的记忆。
-教师指导:
a.针对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b.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四首古诗词中的一首,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古诗词,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邀请语文教师或相关专家为学生进行古诗词讲座,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登鹳雀楼》、《过华清宫绝句》、《题西林壁》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四首古诗词。
-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如山水、历史、人生哲理等。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提高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分析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式,如绝句、律诗等,加深对古典文学的了解。
2.思维与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