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现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现状
王学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摘 要
勘查地球化学经过70年的发展,已从矿产勘查从属地位的一种战术手段上升到能左右整个矿产勘查全局的战略地位,并且从一门经验或技术,发展成为一门从理论到技术比较完整的体系。
过去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地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地球化学分散模式,并根据这些分散模式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去追踪和发现矿床的理论;(2)发展了各种尺度和各种不同介质的地球化学采样方法,多元素高灵敏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与图件表达方法;(3)发展了不同尺度(局部、区域、国家和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理论,一些国家开始陆续完成和出版了区域性或国家性地球化学图;(4)在全世界发现了一大批新的矿产地,包括在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在前苏联、北美和南美发现了许多斑岩铜矿,70年代在北美发现许多铀矿产地,8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现数百个金矿。
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1)各种尺度的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发展多层次多尺度从区域、国家到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在不同景观地区的有效采样介质和多元素分析技术,为矿产勘查、环境评价和农业增产提供基础数据与图件。(2)发展针对隐伏矿勘查的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建立隐伏区三维地球化学分散模型,发展针对不同景观和不同矿种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技术系列,包括国外所发展的地气测量技术、酶提取技术、活动金属离子技术、电化学测量技术和中国发展的金属活动态测量细粒级分离技术澳大利亚和北美都在广泛使用覆盖采样技术(overburden RAB drilling)。micro-outcrops),因此勘查地球化学是继承了人类凭着经验用肉眼去观察矿化露头或矿化引起的蚀变标志进行直接找矿的传统,但借助于分析技术,将辨认矿化直接信息的能力从人类肉眼的万分之几提高到百万分之几至十亿分之几。由于地球化学方法辨认微弱矿化直接信息能力的大大提高,因此在发现难识别矿种或难识别类型以及盲矿上成为了矿产勘查的主导方法。她历经70年的发展,已经从一门经验或技术,发展成为一门地学分支科学,并且在矿产勘查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一历史巨变中,在国外所表现最为突出的是70年代在斑岩铜矿和铀矿勘查所取得的成就;而在中国这一表现主要是在金矿勘查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今天勘查地球化学一方面在出露区已经系统地建立了地球化学分散模式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程序,但在隐伏区勘查理论、方法技术和大型矿定量评价以及某些难识别矿种勘查方面都正在面临划时代的革新。我们正处于一个过去取得的成就与未来面对的挑战的间歇期。本文试图对过去成功的做法进行一下总结,并对所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
1地球化学勘查过去成就回顾
1.1 勘查地球化学在矿产勘查的地位和作用
表1是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对国外70年代以来,100个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发现各种方法所起的作用进行的统计[1]。从表中可以看到根据地表矿化露头和蚀变标志的观察和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在矿床发现中起着显著的作用。
表2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原地矿部[2]从“六五”至“八五”计划(1981~1995年)这15年所发现的矿床各种方法所占的比例的统计数据。从这一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从80年开始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在矿产勘查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它的作用在一直增大,如“六五”期间占所有发现矿床总数的58.5%,“七五”期间上升到66%,而到了“八五”期间上升到83.4%。
从国内外的统计都可以看出:勘查地球化学在矿产勘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1 自70年代以来全世界100个大型矿床的发现各种方法所起的作用占的比例统计
Table 1 The role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discovery of 100 large ore deposits in the world since 1970s
方法 所占的比例
地表矿化和蚀变的识别 77%(占所有矿床)
70.2%(占金矿床)
81.8%(占贱金属矿床)
地球化学方法 74%(占所有矿床)
80.6%(占金矿床)
60%(占贱金属矿床)
地球物理方法 34%(占所有矿床)
20.9%(占金矿床)
100%(块状硫化物矿床)
理论找矿(矿床概念模型) 23%(占所有矿床)
9%(占金矿床)
18%(占贱金属矿床) 注:由于有的矿床的发现是几种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总比例加起来超过100%。据吴传璧,施俊法(1999)修改。
表2 从1981~1995年在中国各种方法发现矿床数目比较
Table 2 Number of new gold deposits discovered by different methods from 1981-1995
五年计划 方法 大型 中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