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现场的拾音技术.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学现场的拾音技术
北京亚光公司 贾晋生
一、背景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的内容实施现场直播和录像的情况越来越多。例如精品
课程、公开课、专家讲座、微格教室等等,都需要进行现场的录制。现在的教学现场互动性很强,
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作高质量的电视节目,需要必要的设备和现场条件。使用比较
好的设备,合理的布置现场的灯光,采用多机位拍摄等等措施,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图像。但是,
高质量的图像不等于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不能忽视重要的声音部分。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图
像的质量方面,对声音的质量关心不够。或者说不知道怎样才能提高电视节目中的声音质量。
最近我公司在研制策略编辑的设备中,对声音采集方面对了大量的工作。在教学现场的拾音
技术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解决了教师不使用无线话筒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很好的声音效果。
二、远距离拾音技术
图像制作和声音制作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技术。正如上面所说,人们重视图像质量就会关心
它、了解它。会更多地学习和掌握什么样的情况能影响图像质量,在实际的操作中就会加以注意。
如果对声音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遇到有关声音的问题就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 图像制作和声
音制作属于两个不同的技术领域。要掌握它们,就必须对它们有深入地了解。人们重视图像质量
就会加强这方面的知识积累。知道什么情况能影响图像质量,怎样做能提高图像质量。声音制作
人员如果对声音方面的知识了解的不够,技能和驾驭技术不高,遇到声音方面出现的问题就难以
解决。对声音音质评价有很多术语,这些术语对声音的描述角度不同,但对声音的评价具有普遍
意义。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有利于我们掌握音质评价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声音制作水平。以下是摘
选的几个对语言声音的评价术语:
清晰度──对语言而言,指可懂度;包含细节、透明、清澈等因素。敏捷的时间响应,非常低的
失真和噪声。清晰的反义词为“模糊”、“混浊”。
明亮度──声音明亮、活跃,有较多的高频成分,谐波相对于基波而言较强。明亮的反义词为“灰
暗”。
丰满度──听感温暖、舒适、有弹性。要求好的低频特性,但没有过多的低频扩展,在 100~300Hz
附近有足够的电平。丰满的反义词为“单薄”、“干瘪”。
柔和度──听感悦耳、柔顺、舒服。高频和中高频没有被夸大或者被衰减,听起来没有锋利、焦
躁的感觉。柔和的反义词为“尖利”、“生硬”。
力度──声音的听感坚实有力,有良好的瞬态响应,有足够的动态再现。在20~100Hz之间,响
应良好。它的反义词为“平淡”、“力度差。
空间感──体现声源所处的厅堂的感觉真实、活跃。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混响量。高频响应可扩展
至 15~20kHz。
现场感──能有声源就在你面前发出的那种感觉,也即“身临其境”的感觉。中高音部提升有助
于增强现场感。
在实际的制作中,总感到拾取的声音与现场听到的声音不一样,不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其实
问题就出在拾音器上,通俗的说就是话筒的问题。人耳在物理声学上是最科学、最智能的。首先
在声学方面,人的双耳具有很强的方向性,能对声音的来源准确定位。对声音分辨力强,动态范
围很大。在智能方面,选择性很强,能滤掉不想听到的声音。目前还不能做出能像人耳一样的高
智能的拾音设备。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有很接近、很实用的拾音器了,只要我们选择得当,
就能得到比较理想的声音。
现场直播需要现场同期声,在场面较大的场合,使用无线话筒比较合适,无线话筒技术已经
很成熟,体积也能做得很小,目前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节目的制作中,也同样使用了无
线话筒。无线话筒有它的不足,用过的人都知道,这里不再赘述。教学现场不同于文娱舞台,教
师的活动范围有限。在教室里拍摄节目时,对声音的采集有很多方法,使用无线话筒不是唯一的
选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使用话筒的有关知识。正常的使用话筒,一般来讲人的头部应距离话筒
50 厘米以内,能比较好的拾取得声音,同时屏蔽掉其他声音。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声
音强度成对数关系衰减。衰减的速率是每倍距程-6dB。就是说距离加大1 倍,声音减小1 倍。举
个例子说明,如果一个人距话筒30 厘米,用正常声音讲话。在距话筒2 米的位置,另一个人也
用正常声音讲话。录制声音的结果,后者的声音至少比前者的声音小 40dB。基本不影响前者的
声音。无线话筒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不管讲话者怎样移动,话筒带在讲话者的身上,话筒
与头部的距离始终不变,而其他的声源远离话筒,所以抑制噪声的效果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