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和教学活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和教学活动
【摘要】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表现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就是学生与教师组成一个互动体,教学相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只有用科学、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情感性的语言教书育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学生 教学活动 主动参与 效果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是失败的,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是失职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就是学生与教师组成一个互动体,教学相长,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变成一个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语文教学舞台——教师是优秀的导演,学生是出色的演员,而达到默契沟通的工具就是语言。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表现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1.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用五花八门的方言土语来讲授,显然很难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正如某位教师所言:别字先生会觉得脸红,方言先生和土语先生却泰然自若,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在影响着教学效果。有位学生表示,原来最怕读课文,现在却最喜欢读课文,因为觉得用普通话读课文,最动听、最感人。因此,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语言修养,讲课要做到字斟句酌,要防止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含混不清、逻辑紊乱的弊病出现。有的教师喜欢在教学语言中加入过多的语气词,以为这样会更具亲和力。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说:“同学们哪,现在呢,让我们一起来呢,将课文朗读一遍吧!”结果将原本连贯的一句话变得支离破碎,不仅造成学生听觉上的不舒服,还会给学生带来语言表达上的不良影响。还有些教师养成了“口头禅”的习惯,如毫无意义地反复说“是不是”、“对不对”、“这个……”“就是说”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滥用语气词和口头禅都会影响教学互动,影响教学效果。另外,语法、逻辑和修辞上的错误也应避免,因为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这些错误的纠正者。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干净利落的、简洁精炼的、清楚明白的、准确规范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气氛才是活跃而又庄重的,这样的语言习惯更会使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因为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她)的个性和做事风格。
2. 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巧妙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培养高尚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一个富有特色的导语,就能一下子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其注意力立即指向教学内容,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位老师在教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一开讲先说:“在本世纪的2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篇震动整个社会的小说。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的时候,就使那些正人君子、高贵豪绅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就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查作者。小说连载完后,很快被翻译介绍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直到现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还被人们作为”精神胜利者“的代名词。那么,这是篇什么小说呢?”正当学生兴致勃勃的时候,老师转身写上标题:“阿Q正传”。接着,老师再巧妙启示:“小说写了哪些事?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呢?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小说的部分章节吧!”这样的导语,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也是启发学生探索未知的钥匙。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得体的过渡语,是必不可少的。过渡语运用的方式有很多,提问是常用的一种。一个好的提问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的思维。
3. 语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语言应该是生动的妙趣横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有人认为语文课最难上,因为教学语言难组织。的确,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一篇优美的散文,一首动人的诗歌,在某些老师的课堂上,可能会变得索然无味;而一篇枯燥的古文,一篇单调的说明文,在某些老师的课堂上,又可能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所以,有人把“趣味性”和“生动形象”比作教学语言中的“食盐”,必不可少。生动、形象、幽默,富有表现力的教学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必备武器。语文教师应具有这种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艺,在清楚、准确地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散发着无穷艺术魅力的连珠妙语,这样才能强烈地吸引、感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作为一位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教学语言风格: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