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康熙字典》檢字方法.ppt

发布:2017-03-24约3.04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個音讀列了四部韻書的三個反切,讀“星上聲”。這個音讀的意義與第一個音讀相同,所以用“義同”二字點明。 第三個音讀列四部韻書的三個反切,讀“星去聲”,引韓愈詩句作例證。這個音讀的意義也與第一個讀音相同。 第四個音讀是《字彙補》的“子清切”,直音“精”,字義是“星名”,引《孫氏瑞應圖》:“大醒,景星也。”作例證。這個意義是“醒”字的通假義,是《康熙字典》列的第三個義項。 第二、第三兩個音讀字義雖與第一個音讀相同,但是讀音不同,所以用“又”字和空格互相隔開。第四個字音讀讀音、意義都與前面所列不同,也用“又”字和空格隔開。 五、檢字練習: (1)簡答:怎樣查檢《康熙字典》? (2)從《康熙字典》中查出下列各字:虢、廩、宥、蔽。 (3)根據部首檢索歌訣,查檢以下字:旃、麝、翔、裳。 工具書使用方法之一: 《康熙字典》檢字方法 字典,古稱字書,以釋字為主,是解釋文字的聲音、意義、形體結構和它的用法的工具書。查閱字典,要知道它們編纂的時期、收字字數、詞目,還要注意字典的排列方法。基於上述幾點,本此講座側重以下內容: 講座內容 一、簡介《康熙字典》 二、《康熙字典》編排方法 三、《康熙字典》查檢方法 四、《康熙字典》釋字體例 五、查字練習 一、《康熙字典》簡介 簡介《康熙字典》《康熙字典》由清張玉書、陳廷敬等人奉敕編纂。康熙四十九(1710年)年開始編排,成書於康熙五十五(1716)年,歷時六年。《康熙字典》吸收了歷代字書編纂的經驗,以明代梅膺祚的《字彙》與張自烈的《正字通》為基礎編輯。總共收錄了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字。這本字典是中國第一部官修字典,也是收字最多的字典,比《字彙》《正字通》多一萬餘字,所增之字面皆標出“增”字。 二、《康熙字典》結構 由序、凡例、正文、附錄幾部分組成 (一)序 提綱挈領地談及漢語字書、韻書的源流,編纂時切音解義的依據,引證諸書的範圍及其編寫的目的,是我們瞭解《康熙字典》的一條總線索。 (二)凡例 介紹字典編輯體例。包括收字原則、釋字體例、排列方法、特殊標記符號的說明等 。 (三)附錄 附錄部分是字典類工具書不可缺少一部分,內容豐富,有價值,或解釋、補充正文,或讓讀者作為資料。 《康熙字典》的附錄部分:首列總目、等韻、檢字、辨似;末附《補遺》 《備考》。 總目:是字典部首的總目錄; 等韻:幫助讀者辨別四聲和掌握反切; 檢字:排列不易辨明部首的難檢字; 辨似:把那些字形相似、但音義完全不同的字羅列出來,加以辨別。 補遺:補充字典正文的遺漏,收有音有義,可入正集而未經增入的字。 備考:收有音無義,音義全無之字。凡在正集中找不到的冷僻字,不妨查“補遺”“ 備考”。 (四)正文 編排方法 採用部首排方法,分214部。全書從子集到亥集,共分為十二集,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214部首以及各部內歸字依筆劃多少分屬十二集。 注音 採取“今則悉用古音或轉音,其它俗韻概置不錄”的對策。把多音多義字的讀音分為正音(與正義相配合的是正音)或轉音(與訓義相配合的是轉音),與其釋義中的正義(字的本義)、訓義(字的轉注、假借義)相配合。 它的音項以《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中的反切為主,同則合兼之,異則分載之。同時兼注直音。正音之下,先列正義,再列訓義。另有轉音則用空格加一“又”字標明。轉音之後,先列訓義,再列通假字和異體字材料。 釋義 《康熙》主要根據《說文》《玉篇》進行釋義,同時,還廣泛採集《廣韻》《集韻》《洪武正韻》《增韻》以及其它經、史傳注中的訓詁,這就使它的義項比《字彙》《正字通》要豐富得多。 例證方面,《康熙字典》注音釋義均引舊典為證。一般是一義一例,也有一義多例,使在釋義方面更加可信。 三、《康熙字典》查檢方法 《康熙字典》採用部首檢字和筆劃檢字方法。 部首檢字 可記歌訣: 一二子中尋,三畫問丑寅,四在卯辰巳, 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餘亥部存。 如查“康”字。在部首索引中找“广(yan)”部,在“寅下”5頁。除部首外,“隶”為8畫,再到“寅集下”“广”部8畫裡查“康”字,在“寅下集”9頁中可以查到。 筆劃檢字 用於難字查檢,可依筆劃檢字表。 如查“民”字,如果不知道其部首,可以查筆劃檢字表。“民”為5畫,可以在5畫中查到。“民”下注為“氏”部,再到“部首索引”中查到“氏”部。“氏”在“辰下”33頁,再到“辰集下”氏部1畫裡查到“民”字。在“辰集下”34頁中可以查到。 四、《康熙字典》釋字體例 總的來講是先注音後釋義。注音列出歷代主要韻書的反切,並標注直音。釋義一般先釋本義,後釋其它義項。各義項都引古書例證。不同義項均用空格隔開,並以“又”字標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