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质量标准规范化精细化提升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科质量标准化精细化提升方案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管理提升细则:
一、监测监控系统的安装、使用、维护
1、信息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1029-2007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安装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
2、待信息科对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安装完成后,经信息科联合安监科、一通三防科、机电科、生产指挥中心验收后交与设备安装所在区域的区队部门。由各区队负责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的日常除尘及防爆等检查工作。
3、 安全监控设备电源、控制线的接线、改变或拆除、及电缆的敷设,必须按下列要求进行:
(1)安装或拆除井下分站及断电控制系统时,必须根据分站供电及断电范围要求,由机电部门或施工单位电工接通或拆除井下电源及控制线。
(2)井下监控设备之间应使用专用阻燃电缆或光缆连接,严禁与防爆电话电缆或动力电缆等共用。电缆之间、电缆与其它设备连接时,必须使用与电气性能相符的接线盒。
(3)监测电缆的敷设要与动力电缆保持0.3m以上的距离。固定电缆应使用电缆钩悬挂,临时移设电缆用帮扎带或其它柔性材料悬挂,悬挂点的间距不大于3m,且电缆要有适当的驰度。不得用铁丝吊挂。监测电缆不能和风筒行走在同一侧,传感器应吊挂在风筒对侧,监测电缆必须使用电缆盘。
二、井下分站、传感器的设置及控制要求
1、井下分站应设置在便于人员观察、调试、检验及支护良好、无滴水、无杂物的进风巷道或硐室中,安设时应垫支架,使其距巷道底板不小于300mm,或吊挂在巷道中。因传感器传输距离不能满足要求,分站必须设置在回风巷道或硐室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并报矿总工程师程师批准。
2、监控装置设置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 在采煤工作面及其回风顺槽,传感器应按图1所示设置。
图1 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T1—采煤工作面甲烷传感器,T2—回风顺槽甲烷传感器。T1、T2报警浓度≥0.8%CH4,T1断电浓度≥1.2%CH4,T2断电浓度≥0.8%CH4,T1、T2复电浓度0.8%CH4,断电范围:工作面及回风顺槽中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采煤工作面在满足《规程》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时:T1、T2报警浓度≥1.2%CH4,T1、T2断电浓度≥1.2%CH4,T1、T2复电浓度1.2%CH4,断电范围:工作面及回风顺槽中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T3—回风顺槽温度传感器,T4—回风顺槽一氧化碳传感器。T3报警温度≥30℃,T4报警浓度≥24ppm。
(2)、在煤巷、半煤岩巷和有瓦斯涌出的岩巷掘进工作面,甲烷传感器应按图4所示设置。甲烷传感器设置在风筒出风口侧面前后5m的范围内。
图2.掘进工作面甲烷传感器布置示意图
T1、T2—掘进工作面甲烷传感器,T3—掘进回风甲烷传感器。T1、T2、T3报警浓度≥0.8%CH4,T1、T2断电浓度≥1.2%CH4,T3断电浓度≥0.8%CH4,T1、T2、T3复电浓度1.8%CH4,T1、T2、T3断电范围:掘进巷工作面及其回风流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3)、回采工作面采用串联通风时,进入串联工作面前3~5m的风流中,应装设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浓度、断电浓度≥0.4%CH4,复电浓度1.4%CH4。断电范围:被串工作面及其进回风巷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4)、掘进工作面采用串联通风时,必须在被串工作面的风机的吸风口前3~5m处增设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浓度、断电浓度≥0.4%CH4,复电浓度0.4%CH4,断电范围:被串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5)、在回风流中的机电硐室的进风侧必须设置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浓度≥0.4%CH4,断电浓度≥0.4%CH4 ,复电浓度0.4%CH4,断电范围:机电设备硐室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6)、每一个盘区回风巷及总回风巷的测风站,应设置风速传感器、甲烷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一氧化碳传感器,甲烷传感器的报警浓度≥0.56%CH4。
(7)、主要通风机、局部通风机必须设置设备开停传感器,主要通风机的风硐应设置压力传感器,主要风门应设置风门开关传感器,被控设备开关的负荷侧应设置馈电状态传感器。
(8)、甲烷、温度、一氧化碳传感器应垂直悬挂,距顶板(梁)不得大于300mm,距巷道侧壁不小于200mm。风速传感器应设置在巷道前后10m内无分支风流、无杂物,能准确计算测风断面的地点。
三、监测系统设备的移交、回撤
1、 所有安设监测监控装置的地点,在安装好各种监测设施并运行正常后,经通风、机电、安监、生产指挥中心共同验收合格,移交给所在施工单位负责使用。
2、综采队负责从工作面到分站传感器的线路的回收、风电和瓦斯电闭锁装置的日常使用管理与质量标准化工作。
3、连采队负责从分站到工作面传感器的线路的敷设、回收、风电和瓦斯电闭锁装置的日常使用管理与质量标准化工作。
4、每班必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