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学免疫学12学时讲义.doc

发布:2017-04-18约2.72万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27 医 学 免 疫 学 简 要 讲 义 广州中医药大学 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 2009-2 简称: Ag:antigen,抗原 Ab:antibody,抗体 APC:抗原提呈细胞 BC:B淋巴细胞 C:cell,细胞 CK:细胞因子 EBV:EB病毒 HLA:人类白细胞抗原 IC:immune complexes,免疫复合物 IFN:干扰素 IR:immune response,免疫应答 IS:immune system,免疫系统 IL:interleukin,白细胞介素 M:microorganism,微生物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NKC:自然杀伤细胞 PAF:血小板活化因子 SRBC:绵羊红细胞 TC:T淋巴细胞 TNF:肿瘤坏死因子 V:virus,病毒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绪论 医学免疫学:研究人体免疫系统(IS)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IR)规律及其产物、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 一、免疫概念: 机体对“自己”和“异己(非己)”的识别、应答???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非己(抗原) 进入体内异物,如病原微生物(M); 体内自生异物,如衰老C(细胞)、癌变C。 图示免疫概念 抗原性异物→人体 ↓(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 抗原性异物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图1和图2) 抗原 图1 图2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禽类为腔上囊),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专职APC—树突状C、巨噬C、BC 非专职APC—内皮C、上皮C、活化的TC等         其他免疫C:中性粒C、嗜酸性粒C、嗜碱性粒C、肥大C、RBC。 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CD分子、粘附分子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功能生理功能(正常)病理表现(异常)免疫防御清除病原M及其他抗原性 异物超敏反应(过强) 反复感染(过低) 免疫缺陷病(缺陷)免疫稳定清除衰老、损伤和死亡C 对自身组织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 (失调)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畸变C,防止 肿瘤发生;破坏V感染C肿瘤发生:持续性V 感染(降低或失调)从上可见,机体IS具有免疫防卫和致病双重功能,即 1、正常:免疫保护作用(有利), A、清除“非己”抗原,如抗感染、抗肿瘤. B、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 2、异常和缺陷:免疫病理作用(有害), A、机体对“非己”抗原:过强应答→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低或失调→严重感染、免疫缺陷病、肿瘤. B、对“自身”抗原的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 四、免疫应答的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 (一)、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性免疫应答。 1、概念和特点: (1)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生来就有、可遗传,天然(先天)免疫。 (2)作用广泛,并非针对特定抗原。 (3)作用快,在感染早期、对外来病原体迅速起防卫作用,机体免疫防御第一道防线。无免疫记忆。 2、组成及作用: (1)屏障结构: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 (2)体内多种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如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效应分子; 3、对病原体的识别模式: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 二、特异性免疫:又称适应性免疫应答。 1、概念和特点: (1)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接触特定抗原(如感染病原M或接种疫苗)而产生、后天获得、获得性免疫。 (2)仅针对特定抗原发生反应、对未接触过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具特异性,特异性免疫。 (3)具免疫记忆、作用慢且时间长,在感染后期、最终清除病原体。 2、类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第一章 抗原(Ag) 相关概念: 抗原识别受体:T、B细胞表面能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分别称为 T细胞受体(TCR)/B细胞受体(BCR) 2、抗原递呈C(APC):能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并启动IR的细胞,如M、 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抗原是启动IR的始动因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