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脏相克: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1. 相生关系的传变 子母相及的传变: 肝病传心----------母病及子 心病传肝----------子病及母 (二)阐释病理传变 母子相及 例如:肝(木) 心(火) 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 母子同病 2.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侮的传变: 肝病传脾----------木乘土 肝病传肺----------木侮金 脾病可以传肝----土侮木 用于指导四诊: 肾病 面色黑 心病 面色红 (三)指导诊断疾病 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肝木过旺-----必乘脾土 ----健脾 《难经》:“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四)指导临床治疗 2.确定治则和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 治则:补母泻子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具体治法: 补肾益精-----治疗肝血不足 ---- 虚则补其母 肝实证,肝火炽盛-----泻心火 ---实则泻其子 虚可同时补其子、实可同时泻其母 具体治法: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 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 温阳健脾,(肾阳,命门之火) 培土生金 补脾益肺----培补脾气以益肺气 金水相生 补肺滋肾法----肺肾同补以纠正肺肾阴虚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和治则 治则:抑强扶弱 补虚 泻实 治法: 扶土抑木---- 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 泻南补北---- 疏肝健脾 健脾利水 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 泻心火以滋肾水,治心肾不交 [复习内容]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概念是什么? 2.如何划分阴阳。阴阳盛衰有哪几种,概念是什么? 3.五行的特性及相互关系。 4.五行学说在阐释病理传变及指导临床方面的应用(了解)。 谢 谢! 案例: 王某,女,37岁,2005年6月20日就诊。 主诉:心悸,失眠4月余。 病史摘要:4月前,始感心悸,难以入睡,夜寐不实,早醒。伴有烦躁易怒,烘热易汗,口干,易饥多食。就诊体检时发现甲状腺对称性肿大,单纯性突眼。甲状腺功能检查发现FT3、FT4增高,TSH降低,予他巴唑、甲状腺素片、普萘洛尔治疗。治疗期间,病情时有反复,近来失眠多梦、心悸、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要求中医治疗而来诊。体温37.5℃,消瘦双眼轻突,双侧甲状腺轻度肿大,质软,无压痛。舌红瘦薄,兼有裂纹,苔少,脉细数。实验室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13.42p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28.36 pmol/L,促甲状腺素(TSH)1.83mU/L。 思考题:1.本病证前后阶段各属什么证? 2.从阴阳的偏盛偏衰分析前后阶段病证有何不同? 3.试用阴阳对立制约、消长平衡的理论分析证的变化机制? 参考答案: 1.本病证属热证,前阶段为实热证,后阶段为虚热证。 2.根据阴阳的偏盛偏衰理论,该病证前阶段是由于机体阳热偏盛所致,其性质是(实)热证。阳热有余,则身热汗出。热扰心神,则心悸,夜寐不实,早醒。胃热偏盛,腐熟功能亢进,则易饥多食。热盛伤津,则口干。后阶段是由于机体阴液不足所致,其性质是(虚)热证。阴液不足,不能充养机体,则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虚热内生,则手足心热、盗汗。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心神,则心悸、失眠、多梦。舌红瘦薄,兼有裂纹,苔少,脉细数为阴虚内热的征象。 3.患者初病时,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阳热偏盛。阳热有余,阴不制阳,阴阳失衡,故产生(实)热证。由于阳盛则阴消,阳热偏盛,日久不复,消灼津液,损耗阴液,又导致阴液亏虚。阴虚则阳相对亢盛,阴阳失衡,导致(虚)热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分析色泽,声息,症状,脉象的阴阳属性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2. 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统领八纲 表、实、热----------------阳 里、虚、寒----------------阴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 例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