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docx
??
?
??
强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
?
??
?
?
?
?
?
?
?
???
?
?
?
?
?
摘要目的:探究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行强化康复护理所取得的临床效果,了解强化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03月02日-2017年03月05日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选择护理方案进行分组,42例行强化康复护理的患者纳入干预组,42例行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常规组,对肌力评分、ESS评分、FM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肌力评分、ESS评分、FM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存有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护理满意度为86.9%,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5.24%,虽然组间对比存无显著差异,但常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干预组。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强化康复护理干预,既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也可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强化康复护理;肢体功能;脑梗死;偏瘫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患者会出现口眼歪斜、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并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对病患的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造成影响。脑梗死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成为患者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1]。脑梗死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脑组织的局部缺血的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其中百分之七十五的脑梗死因为急性血栓造成或者其他部位血栓出现转移,致使局部脑血管出现闭塞,进而表现出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临床需加强患者临床的护理干预[2]。本文就我院治疗8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强化康复护理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将2015年03月02日-2017年03月05日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选择护理方案进行分组。干预组男女比例为25:17,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66.79±4.29)岁,平均起病时间(34.2±10.7)h,其中33例患者左侧偏瘫,19例患者右侧偏瘫。常规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4.97±5.23)岁,平均起病时间(34.2±10.7)h,其中33例患者左侧偏瘫,19例患者右侧偏瘫。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之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均会出现口眼歪斜、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之后经过CT检查确诊,治疗方案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将心力衰竭者、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异常者、脑出血者、精神疾病者、合并脑实质者、近期手术史者、脑干坏死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排出在外,本次研究会加强对患者的资料和隐私的保密工作。干预组和常规组在临床资料上并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是进行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体位干预、等。干预组行强化康复护理,主要措施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添加辅助康复护理如下:
?
被动训练。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肌肉训练和关节训练,并再旁进行辅,按照从大关节至小关节的顺序进行训练,活动的幅度需要以从小到大的有序渐进原则进行,辅助康复师进行相关的操作,护理人员在旁守护,减少患者坠床或者跌倒的可能性。在患者训练的过程之中,护理人员需要鼓励患者,患者在训练的过程之中出现进步,则需要给予相应的肯定,并告知其继续进行治疗,将训练时间逐一延长,根据患者肌力增加情况将辅助训练强度慢慢减小,让患者适用主动训练。
按摩护理。通过拇指对患者的曲尺、足三里、合谷等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左右各转18次点按气冲穴和气冲穴旁腹壁下动脉,对足底的涌泉穴略微加力进行按压,揉搓至患者脚底出现热感。并对患侧的淋巴密集出进行按摩,每次半小时,早晚各一次。
坐和站练习。在刚开始主要是以60°坐位为最佳,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时间,之后慢慢的增加患者训练的强度,之后逐一增加至九十度,且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贸然提升患者训练的强度。站立训练刚开始主要是从床边双腿下垂展开练习,对患者的脊椎、髋关节、股四头肌加强锻炼,之后将扶持物逐一减去,每次训练半小时。
认知和意识护理。在训练的过程之中,了解患者可能感兴趣的相关话题,这样可有效的刺激患者的头脑,有助于患者进行思考能力、认知能力的提升。并对患者的皮肤展开刺激,综合提升患者的听觉、嗅觉、视觉、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促使患者的康复更加全面。
1.3观察指标
应用ESS量表对患者脑卒中症状进行评估,量表中包括十四个维度,分数越高证实患者症状越轻。应用肌力等级量表对其肌力状况展开分析,0-5分,分数越低,证实肌力越弱;相反,则越强。应用FU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