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探究详解.doc

发布:2016-11-03约1.32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探究 ? ? 江都室实验小学 张欣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主题,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的体会到,有目的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能使教学素材得到合理配置,能提高学生的认知。美术是一门视觉及造型艺术,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使我们的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投影展示、多媒体音像的引进,这样也适应现代学生认知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新形式。近几年来,我校就“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注重直观经验,给予更多的展示和自主学习空间。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环节实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授课时间的限制,能让学生快乐学习自主体会的机会很少。而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直观经验,主要考虑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显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参与学习过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以往我们进行美术教学,教师制作相关的教具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还不一定达到效果,改变美术教学模式单一的弊病,教师可以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等限制,让学生通过形、色、声的变化,听觉、视觉、触觉的协调作用,视听结合,图文并茂,通过多重刺激,使学生学的更快具印象深刻,为学生欣赏与理解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增大了教学的密度,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变抽象为形象,从而在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象思维可以说伴随着学生童年的认知世界,任何缺乏直观性的教学都会给学生时空的阻隔,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过去教师做一些直观教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堂教学的压力,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正确的表象,然而这些直观教具大多是静态的,制作繁琐,费时费力,精确性也不一定到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参与到教学环境中,对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学会充分利用信息网,寻找有关的美术网站,为学生搜集资料进行分类细化,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现代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本,因为有了网络技术提供的大量信息,我们美术学科内容呈现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询问、或通过多媒体网络这一平台与师生进行讨论;根据教学内容制成的课件可以使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更加生动活泼,如在《标志》一课中,利用数码摄象机拍摄校园里外的标志导入,充分表达了标志在人类文明社会的作用特点,再利用课件动画将远古时代标识演变成现代标志这一过程简洁生动的向学生展示,视频展示台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好帮手在视频台上将学生设计的标志直观、高效地具体展示,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和美术设计的整合教学,达到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它课程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综合资源,课程拓展网络化,提高学生美术文化层面。   《美术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而转向注重学生的美术文化层面学习。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课程拓展网络化。我们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使美术课堂知识在网络中延伸、拓展。学生只要掌握了IE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完成一幅电脑绘画、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并适当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比如《现代建筑》一课,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建筑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建筑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