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火车票价的制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忌
栽
2008年第lO期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火车票价的制定
黎路燕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
要:中国春运期问的火车票供不应求已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火车票价一直是铁道部制定,为达到分流,也出现过
票价小幅度上浮,但效果不显著。通过论证得出票价上浮不是最佳策略,并对各专家学者提出的策略进行了利弊与可行性
分析,得出结论耍综合运用,并加强福利制度,法制等建设。
关键词:自主定价I价格歧视l实名制
1问题的提出
每年的春运期间,在40天的时问里承担十多亿人次的
交通压力,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
对市场的巨大压力,我国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车票价格上浮,
也包括出现一些售票机制的配合,但是仍没有有解决每年
春运狂挤火车的问题.本文就近些年出现的火车票定价问
题采取的措施作一个简要的陈述,并对其作出利弊及可行
性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2铁路涨价的不足
我国铁路铁路价格一般采取上下浮动政策。它确实在
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
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
现可持续发展。
客运分流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分流的效
果是有限的,而且价格的上涨带来了“黄牛票”,而老百姓也
并没有因为票价的上涨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这种定价
方式违背了经济规律。
可能会有部分读者认为,对铁路涨价问题举行了听证
会吗应该会有效.这种价格决策机制在于所有生产者、消
费者共同来对火车的票价进行投票,政府能充分发挥民主
作用,任何消费者、生产者可以充分反映自己的偏好,票价
最终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决定1.那是不是这种机制决
定的价格就是有效的呢?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如图所示,Pl是投票价格,对应的供给量为Q1.需求
量为Q4,P3是均衡价格,对应的均衡产量为Q3,不难理解,
牛车、羊车游览,乘上龙舟、独木舟,牛皮船、桦木船领略湖
光山色,游人既可感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趣,也可看到
田园牧歌般的情调。
3.3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4.2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
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
经济,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
慎选区位,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
城市,且具体位置与依托城市之间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与
主要客源区尽量在一日游可及的范围之内且交通便利。如
距离偏远,应尽量与其他较具吸引力的景点组合成二日游
旅游线路。在投资规模上宜尽量予以控制。
4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思路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可移性。
民俗旅游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
自然风景区和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获得更高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通过开辟民俗旅游一条线或筹建民
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形式.带
动民族饮食、民间蜡染、刺绣、挑花、编织等工艺品的综合开
发,将有突出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的自然风景旅
游点,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的或流动性项目,参
与到观光和文物古迹旅游,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3采取相对封闭措施.防止被同化
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
4.1
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上由于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社会影响远大于他们接受到的旅
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
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
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
味食品、民族歌舞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
叉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吃,住,行,游,购,
娱”是旅游的六要素.我们可以从这六个方面才开发与发
展。如住宿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风俗资源,建设具有
民俗特色的中低档饭店,其突出的民俗风格,别有情趣的居
住环境一定能吸引众多的旅游者。如傣族的竹楼饭店,北
京的四合院饭店,窑洞饭店、蒙古包饭店等颇受旅游者的青
睬;交通运输方面,在民俗风情景区内,旅游者可乘坐马车,
万方数据
游地社会的影响,因而,对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来
说,易遭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导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被削弱。如广西侗族地区,把清代时建的鼓楼、风雨桥拆下
卖掉,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的砖房和拱桥。要避免这
种消极作用的产牛,就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和相应的防范对
策。相对封闭措施、坚持民俗旅游民众办,这是一种抑制同
化的有效方法。这样保持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
地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