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生物试题分考点汇编-----生物与环境(非选择题2).doc

发布:2015-09-06约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近两年中考生物试题专题分类----- 生物与环境(非选择题2) 1.(2012年滨州)图5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5中的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没有表示出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图5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蛇和蛙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3)该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类群是植物,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均来自于这一类群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4)假若在生态系统中施用了不易分解的农药,该食物网中农药含量最高的生物类群是鹰。 (5)如果蝗虫的数量大量增加,食虫鸟和蛙的数量将随之增加,使蝗虫的数量增长受到抑制,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2012年福州)黄岩岛是我国南海一座美丽的珊瑚岛礁。岛礁周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金枪鱼。它是游动速度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一;它的种类包括蓝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等。金枪鱼还是该海域的顶级消费者,它捕食章鱼,而章鱼所捕食的小鱼要吃大量的浮游藻类。 (1)黄岩岛水域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这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金枪鱼的呼吸效率高,它的呼吸器官是鳃。 (3)请你根据资料内容,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浮游藻类→小鱼→章鱼→金枪鱼。 (4)金枪鱼的蓝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这些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5)如果该海域被铅污染,体内铅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金枪鱼。 3.(2012年菏泽市) (7分)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且能量传递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3)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人们研究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一面。我市牡丹区杜庄村的一些瓜农,利用农作物秸秆反应堆技术在大棚内种植甜瓜,使甜瓜提早上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种技术不但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而且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它主要是利用了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供甜瓜利用的简单物质,并释放出能量。 4.(2012年泸州)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此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 关系。 (2)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中,图一未画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 (3)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蛇和食虫鸟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 自动调节 来实现的。 5.右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水循环的图解,请分析回答: (1)图中①②代表绿色植物参与碳循环的部分生理过程,其中进行①过程的细胞结构是叶绿体,①过程所发生的变化是二氧化碳和水变成有机物和氧气(或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进行过程②时伴随着物质变化所发生的能量变化是释放有机物中的能量(意思对即可)。 (2)图中③④所代表两类生物其中④(用代码表示)是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角色参与碳循环的。 (3)除了碳循环,自然界还时刻进行水循环,如绿色植物还可以不断地从根部的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向大气中散失水分,从而促进自然界的水循环。 (4)综上所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三大生理过程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对自然界的碳循环,水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 6.(2012年潍坊)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沂山某地域内的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后,绘制了如下食物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增加的成分有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蛇与鹰之间的生态关系是捕食与竞争;处在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食虫鸟、鹰、蛇。 (3)若蜘蛛获得10千焦的能量,则最少需从蝴蝶中获取50千焦的能量。若该区域受到某种重金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存该物质最多的生物是鹰。 (4)沂山生物种类及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或生态系统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5)同学们对该区域田鼠的毛色遗传做了如下研究:选取四组田鼠让其自由交配,对所生小鼠的毛色进行统计,并绘制如下表格: 组 交配组合 子代表现型及数目 ① 黄色×黑色 黑色(15只)黄色(8只) ② 黄色×黑色 黑色(6只)黄色(9只) ③ 黄色×黑色 全为黑色 ④ 黑色×黑色 黑色(8只)黄色(3只) 请用遗传图解(用A、a表示显性和隐性基因)表示第②组交配组合的繁殖过程。 7.(2011宁波)27.2011年5月13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环境总体状况良好,但局部海域污染严重,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