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13T 829-2006 梨黑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4-03约3.2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B05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829—2006

梨黑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06-11-20发布2006-11-20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13/T829—2006

前言

本标准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齐慧霞、于泉林、杨文兰、贺字典、祖炳民。

1

DB13/T829—2006

梨黑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和介绍了梨黑星病病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原则、防治措施等。本标准适用于梨树黑星病综合防治的指导。

2病害症状

2.1叶片和新稍

幼叶发病初期在叶背主脉两侧或沿支脉长出星状放射的黑绿色至黑色霉状物,随后,霉状物连接成片,与背面黑霉对应的叶片正面开始出现不规则的黄斑,严重时病斑增多,甚至连片,整个叶片布满黑色霉层,造成叶片早期脱落。病芽萌发形成病芽梢,从基部逐渐向上产生一层浓密黑绿色至黑色霉状物,俗称“乌码子”。

2.2果实

幼果受害,果面产生圆形或不规则的淡黄色斑点,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黑霉;干燥时不产生黑霉,呈绿色斑,俗称“青疔”。病部组织停止生长,导致果实畸形、开裂,甚至脱落。近成熟期果实受害,形成淡黄绿色病斑,稍凹陷,有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

3发病规律

3.1侵染循环

梨黑星病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第二年春季病芽萌发形成病梢(乌码子、病芽梢),病梢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及未成熟的假囊壳也可在带病落叶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第二年假囊壳成熟,产生并散发子囊孢子。春季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或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后可直接侵入,潜育期一般为10~20天,可多次再侵染。梨黑星病的潜育期长短与环境温度有关。

3.2发生条件

3.2.1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是梨黑星病发病和流行的主导因素,尤其是湿度。春雨早且频繁,最易发病。7~9月份雨水偏多可造成病害后期流行。

3.2.2栽培条件

病害的流行还与品种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过度密植,树冠郁闭,地势低洼,通风不良和树势衰弱的梨园病害较重。

3.2.3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发病重的品种有鸭梨、京白梨、秋白梨、黄梨、平梨、安梨、花盖梨、木瓜梨等;其次为砀山酥梨、莱阳茬梨、严州雪梨、长十郎、二宫白、黄蜜、八云等;而红香酥、玻梨、蜜梨、香水梨、巴梨、早酥、锦丰等有较强的抗病性。

4防治措施

4.1防治原则

2

DB13/T××××—2006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梨园管理为基础,加强肥水,健壮树势;注意选用无病苗木;狠抓始发期,合理运用无公害化学防治,经济、安全、有效、简便地控制病害。

4.2选址

建梨园时应注意选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土地,根据当地条件选用抗病品种如蜜梨、玻梨、香水梨等。

4.3生长期防治

4.3.1杀灭菌源

芽萌动前喷3~5度石硫合剂,或萌芽期选用药剂见表1。

4.3.2栽培防病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芽梢(乌码子)、病花簇;及时合理修剪,适当疏花疏果,合理负载;采用拉、别、扭、绑扎等处理当年生旺枝与多年生旺枝,改善果园及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增施有机肥,结果树按氮、磷、钾为2:1:2的配方施肥;配合施用复合肥。

4.3.3实施果实套袋4.3.3.1套袋时期

于落花后15~45天内进行,在疏定果后越早越好。套袋时间在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但要避开中午高温期。

4.3.3.2果实袋选择

根据市场对果实颜色要求,选择不同类型具有防治病害及入袋害虫作用的梨果专用袋。较干燥的地区宜选用纸质好的竹浆、木浆、蜡层薄的单层和双层纸袋。

4.3.3.3套袋方法

套袋前,喷洒一次高效杀菌剂和杀黄粉虫的药剂,如10%吡虫啉2000倍液~4000倍液等。套袋前一天先将袋口处1cm宽用水或4%的果树专用型农抗120蘸湿软化。套袋时先用手撑开袋体,使袋口尽量靠上,果实在袋内悬空,防止幼果紧贴纸袋造成日灼,扎紧袋口,轻重适宜,防止病菌和黄粉虫等入侵。操作时要先树冠上,后树冠下,先冠内,后冠外,以防碰落果实。

4.3.4药剂防治

4.3.4.1用药原则

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杀菌剂,严格按使用浓度施药,施药力求均匀周到。4.3.4.2防治指标

发现病芽梢时立即防治。

4.3.4.3防治关键期

生长期可根据发病和降雨情况注意抓住防治关键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