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 不进位加.docx
人教版数学二上说课稿: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1课时不进位加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2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主要讲述了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1课时,重点讲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法则。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大小比较、数的组成等基础知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概念,但對於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不进位加法的笔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不进位加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
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不进位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不进位加法。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不进位加法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设计如下板书:
概念:两个数相加,十位数不变,个位数相加不超过10。
计算法则:个位数相加,如果不超过10,则直接写出结果;如果超过10,则向十位数进1。
八.说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运算准确性、速度等。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九.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不进位加法。
知识点儿整理:
不进位加法的概念:两个数相加,十位数不变,个位数相加不超过10。
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个位数相加,如果不超过10,则直接写出结果。
如果超过10,则向十位数进1。
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数加起。
如果个位数相加超过10,则向十位数进1。
不进位加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举例:
购物时,将商品价格相加。
计算人数时,将不同组别的人数相加。
不进位加法的练习题类型:
直接计算题:给出两个数,让学生直接计算它们的和。
应用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运用不进位加法解决。
练习不进位加法的方法:
利用直观教具,如小棒、计数器等,进行实际操作。
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不进位加法。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练习、讨论、解答疑惑。
不进位加法的学习策略:
理解概念:掌握不进位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法则。
熟练笔算:通过大量练习,提高不进位加法的笔算速度和准确性。
应用拓展:将不进位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不进位加法的易错点:
忘记相同数位对齐。
忘记从个位数加起。
个位数相加超过10时,忘记向十位数进1。
针对易错点的解决方法: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习惯。
多次练习从个位数加起的步骤,加深记忆。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个位数相加是否超过10,及时向十位数进1。
不进位加法与其他加法类型的联系与区别:
与进位加法的区别:不进位加法中,个位数相加不超过10;进位加法中,个位数相加超过10。
与退位减法的联系:不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都是加减法运算的基本类型,需要掌握其计算法则和应用。
不进位加法在数学体系中的地位:
为基础数学运算之一,是学习更高级数学运算的基础。
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不进位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购物时,计算商品总价。
家庭收支管理,计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