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外科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doc

发布:2016-08-12约1.79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外科学 1.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2.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3.基本术语 1)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3)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 4)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5)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 6)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指按压时有波动感。 7)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 4.外科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5.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 ?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阴阳辨证 ?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焮热 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疼痛感觉 疼痛剧烈、拒按 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 病程较短 病程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6.部位辩证:①上部病因多风温、风热 ? ? ? ? ? ②中部病因多气郁、火郁 ? ? ? ? ? ③下部病因多寒湿、湿热 7.局部辨证 1)内容物 ? ①肉瘿(甲状腺脓肿)---淡黄色或咖啡色液体 ? ②水瘤(淋巴管瘤)---无色透明液体 ? ??③胶瘤(腱鞘囊肿)---淡黄色黏冻样液体 ? ? ④结核性脓肿---稀薄暗淡夹有败絮样物质 ? ? ⑤脂瘤(皮脂腺囊肿)---灰白色豆腐渣样物质 ⑥啄痛: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疼痛,病变多在肌肉,常见于阳证疮疡化脓阶段。 2)痛与肿结合辨 ①先肿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②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③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 ④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 ⑤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鸥张。 8.辨痒:中医认为“热微则痒”,即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9.成脓的特点:疼痛、肿胀、温度、硬度。 10.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11.泌尿系统尿血的主要原因:肿瘤、结石、感染、损伤 12.内治三法则 ①消法: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如: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②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毒邪内陷的治疗法则。如:透脓散。 ③补法: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如八珍汤。 内治法具体应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 ? ? ? ? ? ? ? ? ? ? ? ???第七章 ?疮疡 第一节 疖 1.疖是发生在皮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诊断]--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小便黄等症状。 ①.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色红灼热之肿块,约3cm大小,疼痛,突起根浅,中央有一小脓头,脓出便愈。 ②无头疖:皮肤上有一红色肿块,范围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压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③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临床上可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坚硬型,疮形肿势小,但根脚坚硬,溃脓后脓出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常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是多发型,疮大如梅李,相连三五枚,溃后脓出而疮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 ④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亦可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 3.[辨证论治] ①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火毒炽盛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 第二节 疔 1.疔是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