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太极图来源.doc

发布:2017-12-29约3.49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太极图是原始的天文图 太极一词,首见于《系辞》,但无图形。直到宋代才由陈抟传出太极图。古太极图原无文字说明,只是一大圆圈内含两条阴阳鱼,阴阳鱼又各画一只鱼眼。笔者认为,太极图是远古时代古人立竿测曰影以辨四方、冷热的产物,是一种原始的天文图。   太极图虽画的是平面图,而实质是古人立竿测日影所得的太阳视运动立体投影图。据立竿测日影说,将太极图复原为立体投影图(如图1〕,可对太极图作出科学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可填补古人(原始氏族时代〕画太极图所依的科学证据, 这对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至关重要。 古人直观注意到,冷热往复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且本阳的东升西落是辨别方向的依据,于是就建立起立竿测日影的原始科学观念,从太阳在地上的投影规律,来硏究探索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对生物的影响关系。 假设:古人制造了原始的立竿测日影仪——晷仪(如图2,仿1932年洛阳金村出土的“晷仪”改制〉。晷仪中心及圆周各有圆孔,以备立竿(圭表〉用。在盘中心立有定表,圆周则立一游表,逐日流动(内蒙出土的秦汉石刻晷仪就是一个圆形的圆周上由许多圆孔构成的大圆昝仪)。 连接定表和游表的直线在南北方向上。毎日午时测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圆盘半径依冬至日所测日影长度为准。 圆盘中心有一孔插定表,圆周有360孔〔将一回归年分为四时,一时分六个节气,一节气三候,一候约五日,一年360日〕)) 图5 将四季投影图合起来看,就是一幅完美的实測太极图。   现将《周髀算经》记载的二十四节气 所测日影数列于下〔损益率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 夏至:晷长一尺六寸;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冬至:丈三尺五寸;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雨水:丈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 淸明: 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在那不具备精确测蛩仪器的远古时代,其尺度只能是基本的估计。而且这些数据是在黄河流域测得的,故记载夏至日影长一尺六寸。然据有关专家考证,伏羲氏曾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正是北回归线 经过区域,而在回归线上夏至立竿是无影 的。今减去地区差影长一尺六寸,设以一尺为2个单位长,并按四舍五入处理,则二十四节气的昝长数为: 夏至: 0 处暑: 8 小暑: 2 白露: 10 大暑: 4 秋分: 12 立秋: 6 寒露: 14 霜降: 16 雨水: 16 立冬: 18 惊蛰: 14 小雪: 20 春分: 12 大雪: 22 清明: 10 冬至: 24 谷雨: 8 小寒: 22 立夏: 6 大寒: 20 小满: 4 立春: 18 芒种: 2   据这些晷数制图,就可获得如图6复原后的原始实测太极图。这样,便揭开了太极图起源的千古之谜,有关太极图的科 学涵义也就可迎刃而解了。 图6中,将圆盘按二十四节气划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份显示出十五天中的日影盈缩情况。再将圆盘用六个同心圆等分半径成六,每等份代表四个影长单位,表示一个月的日影盈缩情况。后将二十四节气曰影长度点用曲线连接起来,阴影部分用黑色描出来,即成太极图。图中大圆阓即表示 太阳黄道视运动〔实质是地球绕太阳公转 的轨迹〉,圆盘逆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年视运动右行,游表顺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日视运动左行。太极曲线表示太阳周日视运动在一年中移位的轨迹,实质是地球自转的轨迹,称为赤道。黄道与赤道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 即两条阴阳鱼的鱼尾角。这个交角现在为 23o26’21〃〔黄赤交角随着年代有微小差异〉。由此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相应地南北往返移动,称为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出现春夏秋冬四时季节,以生万物。 所以太极曲线是生命线,太极图表示太阳回归年的阴阳节律周期。太极图中心点为北黄极点,阴阳鱼眼则表示北赤极点。北赤极缓慢地围绕北黄极作圆周运动,这个圆的半径等于黄赤交角23o26’21〃角距离。本图证实上古时代日心说的存在,展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运动,所以可称之为宇宙模拟图。 本图是幅实测实象图,即流传后世的天地自然太极 图。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误传成图7所示 的现代流行的太极图。无论是其图形位 置,还是图形形状都已失去真面目。只能说是抽象化的太极图。   下面,再根据古代文献和考古新发现来证明这个观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