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物料的整理整顿规范.doc

发布:2017-05-16约2.3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物料的整理整頓規範 (一) 第一階段 —— 常組織 常組織,通俗的意思就是分層管理。良好的分層管理的關鍵就是判斷物品的使用頻率及確保物品放在恰當的位置。 利用程度 必需要的程度(使用頻率) 保存方法(分層管理) 低 過去超過1年都沒有使用的物品 在過去的6—12個月中只使用過一次的物品 把它保存在庫房的邊上 中 在過去的2—6個月中只使用過一次的物品 一個月使用一次的物品 把它保存在庫房較方便取用的位置 高 一周要使用一次的物品 每天都要使用的物品 把它保存在庫房很方便取用的位置或保存在生産現場 在常組織活動中有一條“一就是最好”的原則,如:一套工具、一天的工作、一天的記錄等。把“常組織”與“常自律”結合起來,切實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具體操作如下: ⑴ 對所有物品分類,留下每天必須要用的物品,多餘的物品退還庫房。每天要用的工具各自保管; ⑵ 車間每天根據生産計劃領取物料(由專人領料、分發、保管及退庫); ⑶ 每天下班前應統計所用物料是否與産量相符; ⑷ 若第二天繼續生産相同産品,多餘物料可留在車間,並在次日領取物料時扣除;若次日不生産相同産品,多餘物料應退回庫房。 ⑸ 不合格或不恰當的物料統一處理,不得留在生産現場,以免不合格或不恰當的物料被組裝在産品上,造成産品質量下降。 要求: 安排每日生産計劃,領取適當的物料。製作生産日報表,統計當日計劃完成率、産品合格率。 (二) 第二階段 —— 常整頓 常整頓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當你取一樣東西要化多長時間以及要多久你可以把它放好?隨便放置物品是不能提高工作效率的。你必需分析爲什麽拿出東西和把它放好需要這麽久?對經常使用的東西和很少使用的東西都必須作這方面的思考。做到常整頓有: 分析現狀(以下是取東西方面的典型問題) 分析取東西和放回東西爲什麽要這麽久。 ⑴ 不知道要取的東西叫什麽; ⑵ 不知道放在哪里; ⑶ 存放地點分散; ⑷ 重復往返; ⑸ 難以找到,因爲太多東西堆在那裏; ⑹ 沒有標簽; ⑺ 拿來的東西有毛病; ⑻ 存放地點沒有此物,但不知道是已用完還是其他別的原因; ⑼ 不知道是否還有備件(無帳可查); ⑽ 明知太大、太重、太多拿不了可還是一個人來; 請認真思考一下,你是否存在這類問題? 決定物品應該怎樣放置 進行常整頓工作必須要保證每件物品有一個名稱和存放地點,貯存物品首先應考慮日後能很容易找到和取出。 每種物品有一個名稱還不夠,還應該有一個存放地點,不但要標明存放地點,還應具體標明到存放物品的貨架。當決定物品存放在哪里時應確保物品就在那裏,這一點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個值得堅持去做基本步驟: ⑴ 每件物品有個名稱 ⑵ 有個存放地點 ⑶ 要容易辨認(常用物品容易取得) ⑷ 安全貯存(重的物品放在底層和底座上) 遵從把東西存放好的原則 物品在哪里拿的,用完後還應歸還到哪里。 它意味著總是要把物品放回它該放的地方,而且決定著常組織、常整頓的成敗問題。存貨管理同樣很重要,使你隨時知道是否用完了零部件和備件,該添置哪些物品,什麽時候到貨,添置多少才能保證最低庫存量。當有人使用某件物品時,應標明誰在使用,何時可以歸還。 要求:確定物品名稱及放置地點,做到易取易放一目了然,做到用最少的時間拿取或放回物品。 第三階段 —— 常清潔 在工廠環境中對每台設備和每個地方進行有規律的清潔工作,通常可以發現生産過程中發生問題的原因。最好規劃每人應負責清潔的區域,分配區域時必須絕對清楚,劃清界限,不能留有沒人專管的區域。 要求:門窗要清潔明亮,地上無零件、雜物,機器設備沒有油污或塵屑,工作場所乾淨整齊。 常清潔的格言:我不會使東西變髒 我不會隨地倒水、亂丟東西 我會馬上清理東西 我會把掉下來的東西再貼上 (四) 第四階段 —— 常規範 就是連續地、反復不斷地堅持常組織、常整頓和常清潔活動。採用“目視管理 ”可以獲得和堅持規範化的條件,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目視管理的有效方法是張貼合適的標簽。如: 潤滑油標簽——標明潤滑油的種類、顔色及應放在什麽地方; 年度檢驗標簽——在所有設備上都必須貼上年度檢驗標識; 責任標簽——表明某工作的負責人是誰; 産品標簽——表示出物品的名稱、規格型號; 安全標簽——提醒要特別注意的某些安全問題; 檢驗狀態標記——標明産品處於何種檢驗狀態(待檢、合格、不合格、待處理); 位置標記/場地平面圖——車間應用劃線或其他清楚標識標明生産區域、安全區域、不同物品的堆放區域、過道。 要求: 能使人一進入大門就知道應站在哪里,從哪里走,工作場所在哪里,産品是否已檢驗及結果如何,要拿的物品在什麽地方且用完後還能歸放到原來位置。 (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