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伟蓄电池的检测和维护.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学习目的:
掌握蓄电池的正确使用与维护方法。
学习要求:
1.理解蓄电池的结构组成和原理。
2.掌握蓄电池的检测与维护方法。
学习内容:
1.2.1蓄电池的结构、原理、型号及技术参数
1.2.2蓄电池技术状况检测
1.2.3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及维护
1.2.4安全用电;一、蓄电池的作用
蓄电池是一种可逆直流电源,在汽车上与发电机并联,其主要作用是:
(1)发动机起动时,向起动机和点火系统供电。
(2)发电机不发电或电压较低时,向用电设备供电。
(3)当同时接入较多用电设备使得发电机超载时,协助发电机供电。
(4)当发电机的端电压高于蓄电池的电动势时,它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二、蓄电池的分类 ; 三、蓄电池的结构
蓄电池主要由极板、隔板、外壳、电解液等组成,如图1-13所示。
盛装有电解液,插入多个用隔板隔开的正负极组便成为单体电池。每个单体电池的标称电压为2V,将6个或12个单体电池串联后便成为一只12V或24V蓄电池总成。 ;图1-16 极板组的结构
1-极板组总成 2-负极板
3-隔板 4-正极板 5-铅联条;2.隔板
作用:防止极板短路
要求: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多孔性、耐酸性、抗氧化性能。
隔板有许多微孔,让电解液畅通无阻。
隔板一面平整,一面有沟槽。沟槽面对着正极板。使充放电时,电解液能通过沟槽及时供给正极板,当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PbO2脱落时能迅速通过沟槽沉入容器底部。;3.电解液
作用:参与化学反应,进行能量转化。由1.84g/cm3的纯硫酸与蒸馏水按
一定比例配制而成,密度一般为1.24 g/cm3~1.31g/cm3。
4.其他
壳体作用:盛放极板和电解液。有硬橡胶、塑料两种。
联条作用:串联各单格电池,材料为铅。
加液孔盖:蓄电池的每个单格都有一个加液孔,用于加注电解液和检测电
解液密度,孔盖上有通气孔,该小孔应经常保持畅通,以便随
时排除蓄电池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防止外壳涨裂发生事故。;;第一部分;PbO2 + 2H2SO4 + Pb 2PbSO4 + 2H2O;PbO2 + 2H2SO4 + Pb 2PbSO4 + 2H2O;六、蓄电池的技术参数
1.额定容量C20:即设计容量。如3-Q-90。将充足电??蓄电池在电 解液温度
为25℃条件下,以20h率放电电流连续放电,直至单池平均
电压降到1.75V时,输出的电量称为蓄电池的额定容量。
单位为AH。
2.冷启动电流CCA:以安培为单位,在-18℃的情况下放电30s,且电压保持
在7.2V以上,蓄电池所能输出的电流。
3.储备电量RC:以分钟为单位,在25±2℃的情况下,电池以25A的额定电
流输出,且电压保持在10.5V以上所持续的时间。 ;七、蓄电池的常见故障
(一)极板硫化
故障特征:蓄电池极板上生成一层白色粗晶粒的PbSO4,在正常充电时不能转
化为PbO2和Pb的现象。硫化的电池放电时,电压急剧降低,电池容
量减小。蓄电池充电时单格电压上升过快,电解液温度迅速升高,
但密度增加缓慢,过早产生气泡,甚至一充电就有气泡。
故障原因:①蓄电池长期充电不足或放电后没有及时充电。
②蓄电池电解液液面过低,使极板上部与空气接触而被氧化,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电解液上下波动与极板的氧化部分接触,会生成大晶粒PbSO4硬化层,使极板上部硫化。
③长期过量放电或小电流深度放电,使极板深处活性物质的孔隙内生成PbSO4,平时充电不易恢复。
④新蓄电池初充电不彻底,活性物质未得到充分还原。
⑤电解液密度过高、成分不纯,外部气温变化剧烈。
排除方法:轻度硫化的蓄电池,可用小电流长时间充电的方法予以排除;硫化
较严重者采用去硫化充电方法消除硫化;硫化特别严重的蓄电池应
报废。;(二)活性物质脱落
故障特征:主要指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PbO2的脱落。蓄电池容量减小,充
电时从加液孔中可看到有褐色物质,电解液浑浊.
故障原因:①蓄电池经常过充电,极板孔隙中逸出大量气体,在极板孔
隙中造成压力,而使活性物质脱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