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北方本)(第二版)》——第二章小麦生产技术第三节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高教版).doc

发布:2017-06-27约2.4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教学内容 第二章 小麦生产技术 第三节 小麦的前期管理技术 冬小麦前期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萌发出苗到越冬的各时期,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和越冬期4个生育时期。 一、前期的生育特点 前期生长阶段的生育特点是长根、长叶、长分蘖等,生长中心以营养生长为主。其中,冬前分蘖是决定穗数的关键。 (一)种子发芽出苗 1、种子发芽出苗过程(图2-1)当胚根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萌发、当胚芽达到种子长度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胚芽鞘向上生长顶出地面称为出土。当第1片叶长到2cm时叫出苗。三叶期是幼苗营养的转折期。 2、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生产上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温度、水分和氧气。 小麦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同时要求充足的氧气条件。 (二)小麦分蘖的发生 1.分蘖发生部位 分蘖发生在分蘖节上。分蘖节是指麦苗基部地下茎节与节间组成的密集节群。直接着生在主茎叶腋处的分蘖叫一级分蘖,从一级分蘖叶腋处长出的分蘖叫二级蘖,依此类推。根据分蘖着生叶位的不同,自下而上叫第1分蘖,第2分蘖……(图2-2) 2.分蘖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一般幼苗长出3片真叶时, 胚芽鞘腋芽长出胚芽鞘分蘖,播种过深该蘖不易出土。正常分蘖发生的规律是:当主茎伸出第4叶时,主茎第1叶的叶腋处长出主茎第1分蘖,当主茎伸出第5叶时,主茎第2叶长出主茎第2分蘖;当主茎伸出第6叶时,主茎长出第3分蘖;第1分蘖伸出第4叶时,长出第1个分蘖的第1分蘖(称二级分蘖),如此类推,新的叶片不断伸出,新生分蘖不断出现,形成了出叶与出蘖的同伸关系。 3、分蘖消长和成穗规律 (1)分蘖的消长规律:小麦一生的分蘖活动,经历着增长期、高峰期和消亡期。分蘖增长期包括冬前、越冬与返青后的一段时间,到起身前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两极分化,大蘖成穗,小蘖消亡。 (2)成穗规律:主茎和冬前大蘖的成穗率高,冬前晚蘖及春生晚蘖成穗率低。低位蘖成穗率高,高位蘖成穗率低。 4、影响分蘖的因素:一是温度,13~18℃最适宜;二是水分,土壤持水量为70%~80%最适宜;三是养分,氮肥对促进分蘖有重要作用,氮磷配合,效果更佳;四是光照;五是播深;六是播期;七是品种。 (三)小麦根的生长 1、根系组成 小麦的根系由初生根(种子根)和次生根(节根)组成(图2一3)。次生根的发生,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冬前分蘖盛期;二是拔节始期。 2、根系生长要求的环境条件 一是温度,最低温度为2℃,最适温度为16~20℃,最高温度30℃。二是养分,氮肥与磷肥对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作用。生产上要注意氮、磷配合,促进小麦地上与地下协调生长,以培育小麦壮苗。三是水分和空气,要求最适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 (四)小麦叶的生长 一株小麦一般有12~15片叶,根据着生位置与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1、近根叶组 一般有8~9片叶,密集着生在分蘖节上,其中冬前近根叶6~7片,出生间隔期5~10天。 2、茎生叶组 着生在伸长的茎节上,一般4~6片,多数5片,拔节到孕穗期相继生出,间隔5~7天。 二、前期的主攻目标 1、前期的主攻目标:一是全苗、匀苗;二是冬前要促根增蘖,实现冬前壮苗;三是安全越冬。 2、 冬前壮苗的标准:一是苗龄适宜,春性品种主茎6叶1心,半冬性品种7叶或7叶1心;二是分蘖多,春性品种单株4~5蘖,半冬性品种6~7蘖,每 667 m 2总头数60万~70万,3叶蘖占一半以上;三是根系发达,单株次生根10条以上,叶色正绿,不过浓不过黄;四是长相敦实,株高 20~25 cm,一般不超过27cm。 三、前期的管理技术 (一)查苗补种、疏苗补栽 麦苗出土以后,要及早检查,如有缺苗断垄10cm以上的,均应在2叶期前浸种催芽,及时补种。对零星缺苗地段,可在3叶期以后取密补缺,进行移栽。栽苗时应采用同一品种,补栽要做到“上不压心,下不露白”,栽后浇水,以利成活。 (二)追施分蘖肥,浇好盘根水 对地力、墒情不足或播种偏晚而形成的弱苗,应抓住冬前温度较高,有利分蘖的时期,于分蘖始期追肥浇水,促弱转壮,一般每667 m 2施纯氮3~4kg,做到随施肥,随浇水,及时松土,高肥田可不追肥。 (三)适时冬灌 冬灌必须适时适量,冬灌时间掌握在平均气温下降到3℃左右时浇完为好。冬灌的水量不宜过大,但要灌透,以灌后当天全部渗入土内为宜。对无分蘖或分蘖过少的麦田,可以不灌,以免造成冻害。 (四)中耕与镇压 冬前小麦根系较浅,中耕不宜过深。对生长过旺的麦田除控制水肥外,当小麦冬前群体达预期的长相指标时,可深锄断根,抑制旺长。特别是在浇水后必须及时中耕,破除板结,防止裂缝。旺长麦苗冬季镇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