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与康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与康复 肱骨 肱骨近端骨折--发生于肱骨近端的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骨折类型。 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2.5%,国外文献报道为4%—5% , 甚至更高。 85% 的患者无明显移位,可通过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另有15% 的复杂骨折需要手术治疗。 属于关节内骨折--处理不好,可能明显影响肩关节功能,造成肩关节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将肱骨上端分为4个组成部分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干。 Neer分类方法考虑到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的数目。但分类的主要依据是骨折移位的程度--即以移位大于1cm或成角畸形大于45°为标准进行分类。 一部分——肱骨上端可为一处骨折,也可是多处骨折,但任何一处骨折的移位都不大于1厘米,骨端成角不大于45°,这种骨折为轻度移位骨折。 二部分——某一主骨块与其他三个部分有明显的移位。 三部分——有两个骨折块彼此之间以及与另两部分之间均有明显的移位。 四部分——肱骨上端四个主要骨折块之间均有明显移位,形成四个分离的骨块。此时肱骨头成游离状态并失去血液供应。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骨折端无明显移位且较稳定 注意--患肢制动--颈腕吊带制动--应保持上肢制动,任何时候均不应有受伤侧肩关节的主动活动。 手术治疗 移位2部分、3部分、4部分骨折 保守治疗失败 1、微创手术? 目前最新的治疗创伤骨折微创技术 在G型臂透视下,闭合复位,通过小切口插入固定物,达到复位固定的目的,减少对周围软组织及骨折块血运的破坏,为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手术风险小、软组织周围血运破坏少、固定牢固 适宜-骨质好、骨折块大 2、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宜—两部分外科颈骨折、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和三部分骨折 内固定器材--T型、锁定钢板、克氏针张力带钢丝 选用何种内固定器材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3、人工关节置换 适宜 肱骨头严重粉碎不能修复,脱位的3、4部骨折 关节面破坏大于40 % 尤其有骨质疏松者 手术前通过X线、CT判断肱骨头无修复可能或肱骨头缺血坏死机率较大 术后功能锻炼 早期合理的肩关节锻炼是肩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肩关节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肱骨近端骨折无论手术与否,无论内固定还是肩关节置换,早期功能锻炼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尽早肩关节功能锻炼是肩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治疗措施 早期活动主要能防止关节粘连、减少肌肉萎缩、提高关节活动度、加强肌肉力量 1、第一阶段:(术后0—4周) 肩关节被动运动 佩戴颈腕吊带,功能锻炼时可摘下 ①手指用力握拳,用力伸手指,各持续5秒,20次/组,3组/天 ②被动前屈上举锻炼,持续10秒,3组/天 ③钟摆样锻炼, 20次/组,3组/天 ④外旋锻炼,持续20秒,1-2组/天 化学冰袋冷敷 2、第二阶段:(术后4—6周)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加患侧肩关节被动内收、内旋锻炼 内收:用患侧手触摸对侧耳朵 内旋:患侧手持一根长50cm的木棍,放在背后向上举起,健侧手由肩部向上拉木棍,持续数秒 20次/组,3组/天 3、第三阶段:(术后6—12周) 肩关节主动运动 X线示骨折有明确愈合迹象后开始 增加三角肌及肩袖的肌力 热敷肩关节20分钟 ①三角肌等长收缩练习--耸肩, 20次/组,3组/天 ②主动前屈锻炼:用健侧前臂托起患侧前臂向上举过头顶,持续10秒,3次/组,3组/天 ③内旋、外旋范围锻炼:在门把上系1根松紧带,利用松紧带的弹力作用练习, 10次/组,3组/天 ④外展、外旋锻炼:双手抱头作外展、外旋锻炼。10次/组,3组/天 4、第四阶段:(术后12周后) 抗阻力运动为主,增强肌力和耐力 ①手指爬墙活动:2次/天,30分钟/次 ②利用木棍做上举、外展、前屈 、后伸运动 ③主动练习 内旋运动:患侧手放在背后,用健侧手握住患侧手用力向上触摸对侧肩胛骨。 外旋运动:用患侧手横过面部去触摸对侧耳朵、肩部,以拉开粘连,改善内收肌等肌肉的功能。 ④两臂做划船动作或游泳动作 ⑤抗阻内旋和外旋锻炼:当肌力增强后,使用墙壁拉力器进行抗阻训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