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妇产科学总论__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妊娠生理现象 停经 脉滑,尺脉按之不绝 早孕反应 乳胀、乳晕着色 子宫增大,4个月始自觉胎动 下腹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 四、产育生理 预 产 期:末次月经(首日)月加9或减3,日加7 (阴历加14) (一)临产现象 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 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 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 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 (二)分娩:胎儿和胎衣从母体阴道娩出的过程 见红:分娩发动 离经脉(产妇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 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 子门渐开 胞衣破,浆水出 胎儿娩出 胎衣出 新产后与产褥期生理特点 产褥期——分娩结束后的 6 周 产后一月为小满月,产后三月为大满月 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 生理特点:多虚多瘀 生理现象 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 子宫缩复,小腹阵痛 泌乳 恶露 五、哺乳生理 乳汁为气血化生 顺产后30分钟可在产床开始哺乳,7天内分泌初乳,质较浓稠,营养丰富,适合新生儿所需 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 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 哺乳期10-12月为宜,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充足,乳房清洁,按需哺乳 (H-P-O)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下丘脑GnRH 腺垂体生殖激素--FSH、LH、PRL 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 对下丘脑垂体有正负反馈调节 E ≤200pg/ml 抑制FSH ≥ 200pg/ml兴奋GnRH FSH LH P 抑制FSH和 LH 雌孕激素 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对月经周期的影响 甲状腺 肾上腺 胰腺 第三章 女性生殖生理 女性各期生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以“七”为期划分 女性一生分期 新生儿期 儿童期 青春期 性成熟期 围绝经期 老年期 第二节 女性生理特点 女性的生理特点: 经、带、胎、产、乳 产生机理: 脏腑、天癸、经络、气血与胞宫的协调作用 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 月经生理 带下生理 妊娠生理 产育生理 哺乳生理 一、月经生理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以月为期,经常不变。 (一)生理表现: 初潮:14岁(11-16岁) 绝经:49.5岁(45-55岁) 周期:28-30天(±7天) 经期:3-7天 经量:50-80 ml 经色:暗红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 定义 特殊月经现象: 并月、居经、避年、暗经、激经 生理性停经: 妊娠期、哺乳期 (二)月经产生的机理 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后,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脏腑与月经 天癸与月经 气血与月经 经络与月经 胞宫与月经 1.脏腑与月经 肾- 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以肾为主导。 肾藏精,主生殖 肾为天癸之源 肾为冲任之本 肾为气血之根 肾与胞宫相系 肾与脑髓相通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经水出诸肾”,“经本于肾”。 肝- “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 肝藏血、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 在月经的产生中,肝血下注冲任,司血海之定期蓄溢,参与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的调节。 肝经又通过冲任督脉与胞宫相通。 冲脉:三阴交 任脉:曲骨 督脉:百会 肝肾的关系 同居下焦 肝与肾 乙癸同源 水能涵木 子母之脏 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为月经提供物质基础 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一开一合共同调节,使子宫藏泻有序,经候如常 脾 脾为后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