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32张PPT)--2025年高二年级下册学期历史统编版(2025)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含音频+视频).pptx
课堂导入;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人类历史上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
第一次:公元前2000纪,印欧人的迁徙;
第二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第三次:13世纪蒙古人西征;;;概念解读;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印欧人;2、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影响;迁徙方向;;、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时间:长期性,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范围:范围广
方式:武力征服或与被征服者融合,集体行动
规模:规模大
方向:向低纬度地区迁徙
;;(1)第一轮大迁徙:;汉朝;;(2)第二轮大迁徙:;(3)第三轮大迁徙:;(2)区域文化
①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
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
中古西欧文化,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②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盛世;【探究思考】:据材料概括游牧民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材料四: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
——麟剑《人类源流史》
材料五: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以中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为潜在动力,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周期性南迁而形成的几次大规模的迁徙高潮对应着千年尺度的寒冷期。
——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课堂小结;P36【学思之窗】: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
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
——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中国:南北朝时期,人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等在建立政权之前,学习汉文化,并且在统治中学习中原制度,任用汉人为辅臣,最终基本汉化。
世界:罗马帝国,日耳曼人入主西罗马帝国后,接受基督教,并且以基督教主教为顾问和官员,也学习罗马法。最重要的是,这些入主农耕地区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后来基本都转向农耕和定居生活,接受了被征服地区的制度和文化。;(2022·邢台高二阶段考)孙振民在《印欧种人的迁徙与古罗马文明》中指出,“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只要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他们就用大牛车载起所有行李,朝那里迁移”。材料旨在强调印欧人迁徙的
A.武力优势 B.技术条件
C.经济因素 D.路线方向
【答案】根据材料“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定居”可知,印欧人迁徙的原因是为了获取食物,属于经济因素,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印欧人迁徙的武力优势、技术条件、路线方向,排除A、B、D三项。
;下图是赫梯人的铁质车轴战车,使用铁质车轴之后,车斗的负重能力上升,能乘三人。一人驾车,一人射箭,一人拿长矛捅刺,换句话说,它赋予了战车近战的能力。由此不能得出的信息是(@17@);【典例研析】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等广大地区。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这反映了()
A.希腊文明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答案】B根据材料“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可知,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地,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典例研析】(2022·泰安高二期末)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以自己与原住民肤色的不同创建了最初的种姓制度,而另一支吐火罗人也在靠近中国西北部的地区对黄河文明产生过影响,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A.对不同地区的文明产生不同的影响
B.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