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论文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论文资料)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 1
1 资料与方法 2
2 结果 3
3 讨论 3
文2:药物联合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5
1 资料与方法 6
2 结果 7
3 讨论 7
参考文摘引言: 8
原创性声明(模板) 9
文章致谢(模板) 10
正文
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论文资料)
文1: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仅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于1~6个月的婴幼儿,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1]。其主要表现为喘憋,是儿科常见急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漯河市中心医院采用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溶液联合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本院住院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08例,均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除外先天性心脏病、结核感染及支气管异物堵塞等疾病。全部患儿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2],年龄3~18个月,病程1~5 d,其中男60例,女4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对照组54例,男31例,女2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及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抗感染、补液、吸痰、吸氧、镇静等)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布地奈德混悬液)1 ml(0.5 mg)和沙丁胺醇溶液(葛兰素威康公司生产的万托林)0.25 ml加生理盐水至2~3 ml,以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3次/d。吸入器(PARIBOY,德国百瑞有限公司生产),每次吸入10~15 min。对照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0.3~0.5 mg/(kg?d),分2次滴入。两组疗程均为3~7 d。观察两组患儿咳嗽、气促、喘憋、两肺哮鸣音及湿啰音好转、平均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7 d后,咳嗽、气促、喘憋消失,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好转:治疗7 d后,咳嗽、气促、喘憋缓解,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湿啰音消失;无效:治疗7 d后,所有症状、体征均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各组数值用均值±标准差( x ±s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 t 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持续时间 见表1。两组比较,观察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49例(90.74%),好转5例(9.26%),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31例(57.41%),好转20例(37.04%),无效3例(5.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2.3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8.60±2.0) d,对照组(10.0±2.5) d,两组比较 t =2.442,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以肺间质病变为病理特征的特殊肺炎,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此外,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亦可引起此病。在2岁以前发病,且以1~6个月婴幼儿发病居多,主要病理变化为病毒侵入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引起坏死和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毛细支气管狭窄甚至堵塞,导致肺气肿和肺不张,出现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3]。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气道分泌物和血中发现大量类似哮喘患者的炎性物质,如组胺、花生四烯酸等可致气道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水肿,促进腺体分泌粘液,导致毛细支气管阻塞,其炎症反应与哮喘时的炎症反应的特征很相似[4]。同时存在气道高反应性,临床观察到喘憋性肺炎与特应性家庭史、IgE升高及哮喘有密切联系[5]。故笔者主张从三方面对毛细支气管炎进行治疗:一是病原学治疗(抗病毒治疗);二是症缓解治疗(支气管扩张剂);三是抗炎治疗(糖皮质激素)。对于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治疗的关键是尽快控制喘息症状,缓解呼吸困难。在正常人的呼吸道平滑肌、纤毛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其他分泌性上皮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均有β2受体分布。但在婴幼儿呼吸道黏膜β受体数目少,同时α受体数目正常,这样支气管平滑肌在炎症浸润时,支气管平滑肌持续痉挛,使喘息症状加重和(或)持续。2002年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