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的精髓心法(深度好文).pdf
站桩的精髓心法(深度好文)
大成拳今天
站桩训练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求松;第二个阶段是求
静;第三个阶段是求空。其中第一个阶段还可以继续细分。第一步体
会肩颈肌肉松、第二步体会腰背松、第三步体会丹田(腹部肌肉)松;
第四步体会胯松。
有了这个目标,你就可以一步步按图索骥,练下去了。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我知道要求松了,但是我怎么松不下来
呢?如何才能松下来呢?这里我结合我当初练功的体会给大家讲讲如
何放松。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真是玄妙,中国武术中传统哲学
的对立统一思想贯彻始终,阴阳、松紧、正奇、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的,
阴阳之间相生相克,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以后看古拳谱中的这些名词
就好理解了。正因为松和紧是对立统一的,所以松可以从紧中去求,
紧中可以生出松,紧中松为真松,松中紧为真紧(本文中已经有述),只
有真松真紧才能用于实战格斗。
因为阴阳互为所倚(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先觉条件),
孤阴不常,孤阳不长,所以武术中没有完全的松和紧,完全的松为懈,
完全的紧为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阴阳变化,奥妙无穷。听着是
不是很玄啊,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要你站桩练成了,
松紧变化不过是其中的小儿科而已。
当初我老师教我的时候只是让我按桩架站好,意念中模模糊糊的
想着,把自己平时常用的肌肉放松就行了。但我也不知道自己平时常
用的肌肉是哪几块,老师就说,一会你哪里累了就想着放松哪里就行
了。
平常人没有练过武术,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上哪里松了,哪里紧了,
属于阴阳未分的混沌之体,刚站桩的时候可以把站桩理解为通过保持
自己身体的静态结构来慢慢体会自己身体里的松紧的过程。薛颠说
“桩功以慢练入道”,真是大道至简至易,言简意赅。
没练过武术的人身上肌肉是紧的,肩膀是端着的,只不过多少年
的生活习惯使自己根本就注意不到这些了。但站桩的时候,为了保持
架子,就会用肌肉力去对抗地球的引力,那些肌肉就是你平时常用的
肌肉,地球引力会用肌肉的酸痛来提醒你身体的这些部位是紧的。放
松这部分肌肉,这就是站桩的第一步。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近亲,人类祖先未直立行走之前也一定拥有类
似的能力,只不过由于人类直立行走后,原本经常使用的背肌、腹肌
不再常用,而肩、臂、胸肌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受到越来越多
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如果把灵长类动物的身体运动模式称为
先天用力模式,人类的身体运动模式可以称为后天用力模式。
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在自然界生存,后天用力模式用于在社会中生
活;先天用力模式用于动物间捕猎或逃生,后天用力模式用于人与人
之间工作;先天用力模式力量灵活多变,后天用力模式力量呆滞单一;
先天用力模式整体协调发力,后天用力模式单一局部用力。站桩时
把常用的肌肉放松了不用力,这就迫使那些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受力
(在健美训练中,把这些肌肉称为惰性肌肉),通过地球引力的作用,
第一步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平时不常用的肌肉的存在,第二步让这些平
时不用的肌肉能够动起来,第三步让这些平时我们不用的肌肉变得和
我们的臂肌一样灵活好用。
所以站桩后肌肉放松却依然能够屹立不到的原因就是让那些平时
不用的肌肉发动起来,维持身体的平衡。站桩的功夫越深,放松的越
彻底,不常用肌肉所受到的刺激就越大,这些肌肉就越能发挥作用,
最终替代常用肌肉的功能。以前武术中有个术语叫“换劲”,说得多
神秘,其实只要明白了站桩的道理,就知道其实换劲就是身体肌肉用
力模式的改变,让身上平时不常用的肌肉去负担以前常用肌肉的功能。
只要把用力模式改变的道理明白了,那么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主
动用自己的惰性肌肉去干各种工作,这就是前辈说的行走坐卧均可练
拳,把拳化进生活里了。传说“煤子马”马贵(八卦门的高手,在李
仲轩先生写的论点穴的文章中提到过他,但没有写出他的名字)他练
功就是摇煤球。别人都是端着肩膀,举着笸箩,用肩膀摇煤球。马老
则是沉肩坠肘,拎着笸箩,将其*在腰上,鼓荡丹田来摇煤球,别人干
活累个臭死,马老却越干活越精神,功夫还长了。站桩训练其实是
很苦的,至少有两关要过,第一是筋骨关,肌肉酸痛,大汗淋漓,两
股颤颤,肩臂酸痛;第二是心理关,心猿难伏,意马难收,人心思动,
心浮气躁。
初学站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