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诊断学发热专题知识讲座.ppt

发布:2021-11-07约2.12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章如果有不当或者不妥的地方,请您联系我修改文章或者删除文章,文章来源于网络收集,如果有侵权的问题,请联系我沟通协调改正,非常感谢您! 诊疗学发烧专题知识讲座 定 义 正常人 体温受体温调整中枢调控, 使产热 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 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 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多个原因引 起体温调整中枢 功效障碍时, 体温升高超出正 常范围, 称为发烧。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通常为 36-37℃ 左右 二十四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通常〈1℃下午〉 早晨, 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 发烧是因为致热源引发) 外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 体温调整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白细胞致热源: 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经过血脑 屏障 发 热 经过激活 白细胞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整中枢) 产热散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烧 体温调整中枢直接收损: 颅脑外伤、出血、炎症 产热过多 疾病: 如癫痫连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降低 疾病: 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三、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烧* 多个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 非感染性发烧 无菌性坏死物质 吸收: 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 如风湿热、药品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 如甲亢、 皮肤散热降低: 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整中枢功效紊乱: 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效紊乱: 多为低热, 常伴有自主神经功效紊乱 其她表现, 属功效性范围。 四、临 床 表 现 1. 发烧 分度 低热 37.3~38℃ 中等度热 38.1~39 ℃ 高热 39.1~41 ℃ 超高热 41 ℃以上 2.发烧 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 体温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 如疟疾。 缓升型: 体温逐步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 如结核。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 骤降: 体温几小时内快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渐降: 体温在数日内逐步降至正常, 如炎。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烧患者在天天不一样时间测得 体温数值分别统计在体温单上, 将数天 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 不一样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不一样 发烧性疾病常各含有对应 热型。 依据热型 不一样有利于发烧病因 诊疗和判别诊疗。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 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二十四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出1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40 39 38 37 36 C 稽留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 二十四小时内波动范围超出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40 39 38 37 36 驰张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连续数小时, 又快速降至正常水平; 无热期可连续1天至数天, 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0 39 38 37 36 间隙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 体温渐升至39 ?或以上, 数天后又逐步下降至正常水平, 连续数天后又逐步升高, 如此反复数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40 39 38 37 36 波状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