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机械制造过程的基础知识
§2.1 机械制造工艺方法与工艺过程 (P11)
机械制造工艺—制造机械产品的技巧、方法、程序。
2.1.1 零件制造工艺方法的分类
1.材料成形法,如: 铸造、锻压、粉末冶金、冲压、冷挤压、注塑成形等;
2.材料去除法,见P12 表2.1;
3.材料累加法,如: 粘、焊、铆、镀及特种堆积加工。
2.1.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及其组成(P14)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采用机械加工方法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各表面间相互位置及表面质量,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过程。
其组成:由若干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工序(基本单元)组成。
1)工序—由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地对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2)安装:工件每经一次装夹(定位、夹紧)后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3)工位: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据每一位置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4)工步:在加工表面和切削刀具都不变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5)走刀:加工余量较大时,每次工作进给所完成的工步。
?在一次安装中连续进行的若干相同工步可视为一个工步;
?几把刀具同时加工几个表面的工步,称为复合工步。
2.1.3 机器装配工艺过程—即把零件按要求组装成部件(部装)和把零件、部件组装成机器(总装)。见第6章
2.1.4 生产类型及其工艺特点(P16)
1.生产纲领(计划期内的产量,通常以年计。)
2.生产类型:分为单件小批、成批、大批大量生产。
批量不同,则其工艺过程不同—“批量法则”。
§2.2 机械加工方法
2.2.1零件表面的切削加工成形方法与成形运动(P17)
2.切削加工成形运动(P18)
主运动—直接切除工件上的切削层,以形成工件新表面的基本运动。
进给运动—不断地把切削层投入切削的运动。
定位和调整运动(多在加工停止时进行)
3.切削加工中工件上的三个表面
1)待加工表面:即将被切去的表面;
2)已加工表面:加工后形成的新表面;
3)切削表面(加工表面):刀刃正在切削着的表面。
2.2.2典型表面加工方法(P19)
2.2.3 切削用量与切削层截面参数(P25)
1.切削用量(三要素: vc 、 f 和 ap )
1)切削速度vc—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主运动速度。
主运动为旋转运动时: (m/s)(2.2)
主运动为往复运动时,其平均速度: (m/s)(2.3)
2)进给量、进给速度及合成切削速度
v进给量 f
v每齿进给量 fz : fz = f / Z
v进给速度vf vf = f· n = fz · Z · n (2.4)
v合成切削速度ve —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合成切削运动速度。
3)背吃刀量(切削深度)ap
2.切削层截面参数(P26)
v切削层—工件上正在被切削着的金属层。
v切削层参数:变形前的尺寸。在与vc垂直的截面中度量。有:
v切削厚度hD:垂直于切削表面度量。 hD=f·sinkr (2.6)
v切削宽度bD:沿着切削表面度量。 bD=ap/ sinkr (2.7)
v切削面积Ac:切削层截面面积 Ac = hD ·bD = f· ap
§2.3基准与装夹(P26)
v装夹—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与夹紧的过程。
v定位—使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有一个正确的位置(放准工件)。
v夹紧—使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此正确的位置不变。
2.3.1 基准—用来确定加工对象上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依其作用可分为:
设计基准—设计图样上采用的。
2.工艺基准—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又分为:
(1)工序基准—用来确定本道工序所加工的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它是工序图中工序尺寸的起点。)
(2)定位基准 —加工中定位用的。可再细分为:v粗基准;v精基准v附加基准。
(3)测量基准—零件测量时采用的。
(4)装配基准—装配中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机器)中的相对位置所采用的。
2.3.2 工件的装夹(P28) 1.直接找正装夹 2.划线找正装夹 3.使用夹具装夹
2.3.3 定位原理
1.六点定位原则
v六点定位原则—合理设置六个定位支承点,便可将物体的6个自由度完全限制(每一点限制1个)。
2.定位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v完全定位—工件的6个自由度完全被限制;
v不完全定位(部分定位)—限制的自由度数不足6个,但按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已全被限制;
v欠定位—存在应该限制而未被限制的自由度; 欠定位无法保证加工要求,不允许出现。
v过定位(重复定位)—工件的某一自由度被定位元件重复限制。过定位是否允许,视具体情况(定位表面精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