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届全国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5 太阳系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第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在网上搜索有太阳系成员,并且尝试着了解八大行星的情况
二、教学课题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学会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三、教材分析
太阳系是一个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受太阳引力作用而环绕其运动的其他天体在内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该系统的中心,并以其绝对优势的质量(占该系统总质量的99.800}其它一切天体只占0.200)所产生的巨大引力,像原子核对周围电子一样,控制着整个系统。同时太阳还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它所发出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着整个太阳系。当然,作为一个系统,其他天体成员也都有自己的相应的位置,地球就是其中很具特色的成员。在太阳系中,除了中心天体一太阳以外,还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冥王星等)、小天体(,J、行星、彗星、流星和其他星际物质等)。其中行星和行星的卫星是太阳系的重要组成成员。太阳系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八大行星的运动和分布状况决定的,按它们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本课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太阳系”;第二部分“建太阳系模型”。
学生在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这一课将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个天体系统的认识。
当然,有关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完成对太阳系的认识不再是有效的途径。利用一些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将是更有效的策略。
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这一活动,不仅含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和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行星太阳系的模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大行星数据表、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等教师事先考察制作太阳系模型的室外场地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教学过程认识太阳系。
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请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形式展示。说说:
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教师展示自己收集资料做补充。星空天文网/content/solarsys/sun/
4.小结:建立太阳系模型。
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讨论:建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有关大行星的数据资料。星空天文网·太阳系 /content/solarsys/INTRO/
4.尝试根据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如何在桌面上将大行星摆列出来?如果要对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建好之后有何发现?尝试依据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⑴如果要利用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交流在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