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小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23】
一、桩基施工
1.锤击——摩擦桩、端承桩
1.1 桩入土深度的控制——摩擦桩以标高为主、以贯入度为参考
端承桩以贯入度为主、以标高为参考
1.2 打桩——重锤低击、低锤重打;宜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先长后短
1.3 桩插入地面时,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桩质量控制垂直度1%
1.4 接桩——接头数不宜>3个;焊接法、法兰螺栓连接法、硫磺胶泥锚接法→(适用软弱土层)
1.5 桩尖以上1~1.5m内细石砼填实,其余用细砂填实
2.静力压桩
2.1 先持桩压入土中1m左右停止,矫正桩垂直度后,继续压入土层。
2.2 当第一节桩压入土中,其上端距地面2m左右时,将第二节桩接上。
3.灌注桩
3.1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螺旋钻机
3.2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回转钻机、潜水钻机、冲击钻
3.3 套管成孔灌注桩
3.3.1 锤击沉管灌注桩
3.3.2 振动沉管灌注桩
eq \o\ac(○,1)单打法——灌满砼振动5~10s再拔管,边振边拔。每拔0.5~1m,停振5~10s。
eq \o\ac(○,2)复打法——使桩径增大、提高桩的承载力。
eq \o\ac(○,3)反插法——每拔管0.5~1.0m,向下反插0.3~0.5m并始终保持振动。适用较差软土地基。
3.3.3 套管夯打灌注桩
3.4 爆扩成孔灌注桩
3.5 人工挖孔灌注桩
二、地下连续墙施工
1.导墙作用——挡土、测量基准、重物支承、存蓄泥浆
2.导墙拆模后,设置支撑,水平间距2~2.5m
3.泥浆作用——防止槽壁坍塌、悬浮岩屑、冷却润滑钻头
4.槽内泥浆面必须高于地下水位1m以上,且不低于导墙顶面0.5m
5.水下灌注砼——导管下口总是埋入1.5m以上,砼初凝后每10-15min活动接头管,
砼浇筑后3.5~4h开始抽拔接头管,8.0h全部拔出。
三、基坑开挖与支护
1.原则: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
2.浅基坑的开挖
2.1 开挖深度小于5m
2.2 相邻基坑开挖时:遵循先深后浅或者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
2.3 人工挖土应预留15-30cm一层土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再挖至设计标高;
铲运机、推土机挖土应保留15-20cm/使用正铲、反铲、拉铲挖土时应保留20-30cm,由人工挖掘修整;
2.4 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坑底以下500mm,降水工作持续到基础完成。
3.浅基坑的支护
3.1 斜柱支撑 (适用于开挖面积较大、深度不大的基坑或者使用机械挖土)
3.2 锚拉支撑 (适用于开挖面积较大、深度不大的基坑或者使用机械挖土)
3.3 短桩横隔支撑 (适用于开挖宽度大的基坑,当部分地段下部放坡不够时使用)
3.4 临时挡土墙支撑 (适用于开挖宽度大的基坑,当部分地段下部放坡不够时使用)
4.一般沟槽支撑
4.1 间断式水平支撑 (适用于能保持直立壁的干土或天然湿度的粘土,地下水很少,深度2m以内)
4.2 断续式水平支撑 (适用于能保持直立壁的干土或天然湿度的粘土,地下水很少,深度3m以内)
4.3 连续式水平支撑 (适用较松散的干土或天然湿度的粘性土,地下水很少,深度3~5m)
4.4 连续或间断式垂直支撑 (适用土质较松散或湿度很高的土,地下水较少,深度不限)
4.5 水平垂直混合支撑 (适用沟槽深度较大,下部有含水土层情况)
5.深基坑支护
5.1 型钢桩横隔板支撑 (适用于地下水较低,深度不很大的一般)
5.2 钢板桩支撑 (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位、深度和宽度不很大的粘性或砂土层中应用)
5.3 钢板桩与钢构架组合支撑 (适用于在饱和软弱土层中开挖较大、较深基坑,钢板桩刚度不够时采用)
5.4 挡土灌注桩支撑 (适用于开挖较大,较深6m基坑,临近有建筑物,不允许支护,背面地基有下沉、位移时采用)
5.5 地下连续墙支撑 (适用于开挖较大、较深10m、有地下水、周围有高层建筑、公路的基坑,作为地下结构外墙一部分,或用于高层建筑逆作法施工,作为地下室结构的部分外墙)
5.6 土层锚杆支护 (适用于较硬土层中或破碎岩石中开挖较大、较深基坑,邻近有建筑物必须保证边坡稳定时采用)
5.7 挡土灌注桩与土层锚杆结合支撑
(适用于大型较深基坑,施工期较长,邻近有高层建筑,不允许支护,邻近地基不允许有任何下沉位移时采用)
5.8 地下连续墙与土层锚杆结合支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