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政府机构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问题.doc

发布:2017-05-24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政府机构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飞速稳定和平的发展,从昨日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繁荣富强,这些都与政府机构的高速运转,合理统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如此多浩大的工程,不是一个公司集团,更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因此,政府机构的功劳不可磨,政府的领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我们看到政府机构所取得的成就时,我们也应该客观的反应其存在的问题,认识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的高度决定了他的视野。国家的高层必须要统观全国各地,另外还要留有余力解决来自国外的问题,处理好周边环境;若他是一个市的市长,那么他要做的是本市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和邻市的关系,处理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像国家大事,国外的问题之类的和他就并没有直接的关联;老百姓们当然不会去操心那些城市建设规划的问题,他们也只是给出意见,他们关心的是怎么样使自己的日子更好些;当然作为一个学生,国家政府机构的复杂性也并不是我们能够轻而易举整理清楚得,更不是目前我们能够解决的,我们关心国家大事,但从我们的接触范围来看,也只能从很小的地方看到很少的官员,他们虽然在最底层,但是最贴近人民,反而更最具有代表性。 就从县乡来说,政府机构便有设置繁琐,职能重叠,职责不清,领导职数太多,人员编制规模过大按照有关规定设计的,政府组织绩效不尽如人意是制度安排造成的党政群部门共62个,行政编制1407人。其中县委10个部门编制105人; 县政府19个部门编制335人;政法部门编制386人; 群团5个单位,编制19人;人大、政协编制20人。乡镇编制542人。全额及差额事业单位共530个,编制9260人。其中县委所属全额拨款单位3个,编制共41人。县政府直属的全额拨款单位10个编制114人,实有148人。党政群部门及全额、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共有人员10612人,加上离退休人员,财政供养人口共13432人。县上按照省市两级政府的统一部署,2002年进行了县乡机构改革,县级部门由原来的43个减少到40个,乡镇由原来的29个合并为22个;县级各部门由原来的969人精简到843人,乡镇行政编制由原来的774人精简到542人。县级各部门的行政编制,也是在机构改革中按照上级编制部门下达的编制数确定的,没有认真研究在转型过程中每个部门职能转变后的实际需要人数。据对县级48个单位走访的结果,70%的单位领导反映,职能真正转变后,县级机构中只要保留现有在编人员的一小半就够了。县人大现有23人,内设一办四委,每个专门委员会一年安排一次视察,一次检查,个别有两次检查,也就四次视察,五次检查。人大有关同志反映,设一办两委,编制10人足矣。局有关领导反映,真正从有利于工作、人尽其用的角度考虑,只需要10至12人就够了。县委领导职位,设一个书记,四个副书记,县委共有10个部门,平均一个人管两个部门;县政府领导职位,设一个县长、六个副县长,三个调研员,县政府19个部门,平均每个人分管两个部门。该县给县委、县政府领导每人配一个秘书,编在县委、县政府办公室的综合科,还各配一辆专车,三个调研员合用一辆车,共13辆车。每辆车购置费按15万元计,需195万元,每年每车各种费用按2万元计,共26万元,每个司机、秘书的工资、补助每人以1万5千元计,共计42万元。加上县人大四个副主任、政协三个领导的各种费用,对一个贫困县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且这么多的县级领导,每人只管一、两个部门,实际上是县领导干了部、局长的事,部、局长则干了科长的事,造成办事环节多、层次多,导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县领导干了部、局长的事,部、局长则干了股、科长的事,造成办事环节多、层次多,导致职责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