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921-2020 武夷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规范.docx
ICS07.080B65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921—2020
武夷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
技术规范
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wildlifemonitoringwithcameratrappinginWuyishan
NationalPark
2020-08-24发布2020-11-24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5/T1921—2020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监测单元划分 2
4方法选择 2
5相机布置 2
6相机检查及维护 4
7数据存储及整理 4
8数据分析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监测单元划分 8
附录B(资料性附录)监测记录汇总表 9
参考文献 13
DB35/T1921—2020
II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勇、王战宁、郑丁团、严洪、张晓萍、张惠光、潘标志、杨忠兰、余希、黄朝法、陈建全、崔永红、汪荣、李法玲、黄秀勇、俞建安、蔡斌、周艳、毛全盛、李良彬、郑士超、刘献洲、张晨晖。
DB35/T1921—2020
1
武夷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武夷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的单元划分、方法选择、相机布置、相机检查及维护、数据存储及整理、数据分析。
本标准适用武夷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监测单元monitoringunit
根据典型地形地貌、主要植被类型、人为干扰强度等划分的监测区域。
2.2
相机位点cameratrappoint
按地理经度、纬度位置确定的野外放置红外相机的地点。
2.3
相机工作日cameraday
一台红外相机连续工作24h。
2.4
“有动物”照片picturewithwildlife
被野生动物、家禽家畜或者非工作人员活动触发所拍摄的照片或录像。
2.5
“无动物”照片picturewithoutwildlife
被工作人员或其他非动物因素触发所拍摄的照片或录像。
2.6
无效照片invalidpicture
“有动物”照片中,因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原因造成缺少有效信息的照片或录像。2.7
有效照片availpicture
“有动物”照片中,能有效鉴别拍摄对象信息的照片或录像。
2.8
独立有效照片independentavailpicture
同一相机在30min内连续拍摄的同一个或一组动物的有效照片中,优选最能反映该动物信息的1张。2.9
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abundanceindex;RAI
某一调查区域内,某物种在所有相机位点、在100个相机工作日内所拍摄的独立有效照片数。
2
DB35/T1921—2020
2.10
相机位点出现率occurrencerateofcameratrappoint
某一调查区域内,某物种被拍到的相机位点数占所有正常工作的相机位点数的百分率。
3监测单元划分
武夷山国家公园划分为黄岗山(HGS)、挂墩山(GDS)、猪母岗(ZMG)、高山顶(GSD)、白塔山(BTD)、三仰峰(SYF)6个监测单元,相关信息参见附录A。
4方法选择
4.1方法分类
根据监测目标选择典型栖息地法或公里网格法。
4.2典型栖息地法
在每种类型的栖息地内选择典型代表栖息地,在典型代表栖息地内选择相机位点布置相机。监测单元内相机位点布置宜平均分布,同类型栖息地内相机位点间距离不小于500m,不同类型栖息地相机位点间距离不小于100m。
4.3公里网格法
4.3.1将各监测单元划分为1km×1km的基本网格,按抽样强度机械选择调查网格,相机位点统一位于调查网格的中心或某角点。
4.3.2选择好相机位点打印在地形图或卫星影像图上,同时导入至全球定位系统设备中,用全球定位设备确定野外的相机位点位置。
5相机布置
5.1相机参数要求
相机参数要求如下:
a)支持1200万像素拍照,1080P/30帧录像;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