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专题 试题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oc

发布:2017-02-13约13.71万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专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可持续发展 D.以人为本 2.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 A、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B、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 C、农村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D、自然界向前发展的永恒主题 3.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GDP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上马了大量的“形象工程”,低水平重复建设更是屡见不鲜,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这种现象。 A.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 B.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体现 C.表明宏观调控具有缺陷 D.依靠市场调节可以克服 4.为了纠正当前对GDP的片面追求,我国政府将调整财政转移投向,切实关注和解决就业、教育、生态、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等问题。这表明。 A.财政对资源配置起着重要作用 B.以上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积极财政政策 C.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制约财政收人D.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5.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其哲学依据是。 A.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B.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C.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D.集体主义是我们正确的价值取向 6.中央关于“五个统筹”的思想,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联系的观点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经济发展必须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其实质是。 A.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效益是企业的生命,必须着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D.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8.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应有较快发展,但增长速度也要适当。”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②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规律办事结合起来④要坚持适度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现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也就是要。 A.统筹城乡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C.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0.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理论指导 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C.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性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D.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社会为方向,和谐社会是否建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检验标准 11.从政治学角度看,贯彻科学发展观反映出。 A.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我国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我们党执政理念发展到了新水平 12.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追求政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实现五个统筹 B.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3.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意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我们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哲学依据是。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D.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4.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之所以是正确的价值观,是因为它。 A.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C.是针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D.是对事物的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的科学认识 15.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GDP仅占世界的4%,却消耗了世界1/4以上的钢产量、30%的煤和50%的水泥,同时带来了大气。水土、植被、土壤的破坏和污染的严重后果。上述事实说明我国。 A.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B.市场监管体制还不完善 C.生产力较为落后D.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的 16.要改变上题材料中的现象,就必须做到。 A.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 B.大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C.大力发展生产力 D.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 17.一些地方“圈地”搞开发,从局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