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策划与创作》第二章-DV剧情片的前期拍摄.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DV策划与创作 Lglcomrade制作 DV策划与创作第二章 DV剧情片的前期拍摄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导演要保护鼓励演员创作的积极性,尽量从演员的创作中找到有利于剧情发展,人物塑造的好点子加以肯定并运用到影片里。但是如果演员的局部创作干扰了影片总体的设计,导演也必须耐心地说服,不能 放任自流。导演要从整体把握每个角色的特征,以及每个角色在整个形象体系中的位置和 作用,帮助演员找到角色内在的心理状态,以及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下,演员的外部动作和内 在动力的有机结合。 比如在影片《坑》,导演想表现的是在一个极端的环境条件下人的状态,当人处在一个以求生存为法则的环境下,所迸发出来的是最真实的人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环境能造就人,环境也能改变人,这个是在表演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即在不同的环境,要有不用的人物状态;当两个人物没掉进坑里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停留在各自的身份关系之下,两个人物所饰演的是各自的身份,而不是他们自己,也就是说他们各自通过他们的角色去表现两个层面的人,此时的他们带有更多的属于他们身份的共性特征,即日本兵张牙舞爪、骄横跋扈,狂妄自大,伪军唯唯诺诺、拍尽马屁、赔尽小心。 这个段落的表演带有很强的脸谱化特征,目的就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给观众留下一个深刻的人物轮廓式印象,在人物的立体化塑造之前先立起一个观众所熟知的侧面。这个段落的表演要“放”,要演在脸上,在表演的难度上相对较低,演员比较容易把握。在掉进坑里后,也就是整个影片的出戏部分,在极端的环境下,两个人物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各自所代表社会关系下的身份已不能再起作用,求生成为两个人物的共同目标,也成为这个段落的贯穿动作。这时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背景在这个共同的动作下显现出不一样的状态。 两个人抱着希望试图逃生的段落,人物开始渐渐走向个性特征的塑造,在表演上,要区别于开始段落,逐渐在人物的神态上下功夫,在无法逃生又极度饥饿的状况下,二狗子本能地去抢夺原本属于自己的饼,这个部分是整个节奏的变奏部分,人物的塑造点已经从开始部分的共性特征,完全转化为作为个体的个性特征,在表演上不能再进行脸谱化的塑造,而要深入到角色的内心深处,要在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行为动机上下功夫,去架构这个部分的表演,然后在人物的习惯和生活背景上找细节,丰富人物,在表演时人物的表情特征和对话最为重要,需要时细细琢磨。 导演确定全片的总体节奏,并且要在每个单元的拍摄里通过各个创作要素去处理节奏,其中表演节奏是导演处理的核心要素。 (一)擅做“减法” 创造一个角色要在深入理解角色内在状态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外部动作进行有选择性的筛选、组合、重塑,使得整个角色在不同的段落的表演连接起来后,个性特征鲜明,形象立体饱满,而个性特征鲜明,就需要在塑造一个角色时,敢做减法,并擅做减法,在塑造角色的时候,由于受到平时习惯和个人对于角色的理解,会做一些对于角色来说并不有利的行为动作,一方面会使得人物的行为在镜头里显得拖沓凌乱,没有重点;另一个方面,会使得需要强调的动作特征被弱化。 比如,在《坑》中抓鸡的段落,日本兵抓鸡的部分表现了日本兵抓鸡时的丑陋和荒唐,但并不是这个部分的重点表现内容,抓鸡段落是将开头引向故事发展段落的情节点,因此表现的重点是抓鸡时的慌张感,重在表现慌乱,才会掉进坑内,所以要将经常能够在电视剧或电影里所看到的表现日本人抓鸡如何丑陋荒唐的动作部分一带而过即可。 (二)擅用对比 对比的使用是在创造节奏上的一个基本手法,对比的使用首先体现在人物形象上的对 比塑造上,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就应该注意的人物形象上的差异性,重点是这种差异所造成的 对比效果,在演员对角色的塑造阶段更是要将这种差异性体现出来,角色的差异性越大,戏 内在的情绪起伏感就越强。《坑》中的二狗子和吉野小三郎,无论是人物的背景、还是人物 的性格都相差很大,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同,而且影片在手法上就是通过大量的在差异性上的 描写,为两个人物进行平等对话的部分做好衬托。 所以在表演上,要将两个人物尽量地区分开来,赋予他们各自特色的动作和对话,包括说话时的神态。其次,人物本身在故事的不同段落的表演状态的对比,拿《坑》中的日本兵吉野小三郎为例,角色分为一个日本兵吉野小三郎和东京桥河岸卖鱼丸的吉野小三郎两个层面,因此在表演上就要将角色两个层面的不同特征表现出来,日本兵吉野小三郎在开头部分和故事的结尾部分的表演又是不同的,开头部分重在表现人物动作,表情夸张,结尾部分当吉野小三郎被命令剖腹自杀时,需要细腻地表现出入物内心的矛盾感, 军官的命令以及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驱动,是他拿起刀的内在动力,但是迟迟地下不去手,其原因是人物内心的主导动力是本能的对死亡的恐惧,因此要重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