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微生物学(第十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2 厌氧生物处理原理与过程
一、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及参加的微生物
?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在无氧的条件下,借多种厌
氧微生物的作用处理废水。又叫厌氧消化。
? 1881年法国报道了罗伊斯·莫拉斯(Louis
Mouras)发明的“自动净化器”,开始了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废水的历史,至今已100多年。
? 1979年布利安特(Bryant)等人提出厌氧消化的
三阶段4 类群理论。
▲发酵细菌作用阶段(水解发酵阶段)
▲产醋酸细菌作用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
▲产甲烷阶段
;(1)发酵细菌作用阶段
原理:
碳水化合物 单糖
蛋白质 → 氨基酸 → 醇
类脂 脂肪酸 低级脂肪酸
参加的微生物:
发酵细菌群:
梭菌属(Clostridium)
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
拟杆菌属(Bacteroides)
特性
大多专性厌氧;适宜pH4.5~8。;(2)产醋酸细菌作用阶段
原理:
上阶段产物:
(丙酸、丁酸、醇等) → 醋酸、甲胺 、CO2、H2
参加的微生物:
产氢产乙酸细菌群和同型产乙酸细菌群:
互营单胞菌属 、互营杆菌属 、梭菌属 、暗杆菌属
特性
绝对厌氧菌获兼性厌氧菌;适宜pH 4.5~8。;(3)产甲烷细菌作用阶段(厌氧消化的控制阶段)
原理:
H2、CO2、CH3COOH
CH3NH2、CH3OH → CH4
参加的微生物:
产甲烷细菌群:产甲烷杆菌属;
产甲烷短杆菌属;产甲烷球菌属。
特性
严格厌氧菌;中温菌对温度敏感;
pH 适宜6.8~7.2;增殖速率慢。
; 废水中有机物
Ⅰ ↓ 发酵性细菌
脂肪酸(丙酸、丁酸)、醇类
Ⅱ ↓ 产氢产乙酸细菌
↙ ↘
同型产乙酸细菌
乙酸 → H2 + CO2
↘ ↙
Ⅲ ↓ 产甲烷细菌
CH4;二、 厌氧微生物群体间的关系
不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表现在:
(1)不产甲烷细菌未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和产甲烷所需的的基质。
不产甲烷细菌的产物氢、二氧化碳、乙酸提供给产
甲烷细菌。产甲烷细菌为厌氧环境有机物分解食物链最
后环节。
(2)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创造适宜的氧化还原条件。
厌氧发酵初期的加料等带入的空气中的氧被不产甲
烷细菌的代谢作用,使发酵液的氧化还原电位不断下
降,为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条件。
;(3)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清除有毒物质
苯环、氰化物可被不产甲烷细菌降解。
(4)产甲烷细菌为不产甲烷细菌的生化反应解除反馈抑制。
不产甲烷细菌的发酵产物可以抑制其本身的不断形
成。如氢的积累抑制产氢细菌的产氢,酸的积累抑制产
酸细菌的产酸。而产甲烷细菌可以利用氢、乙酸、二氧
化碳等,解除反馈。
(5)不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共同维持环境中适宜的pH值。
不产甲烷菌分解糖等产生酸,降低pH产甲烷菌分解
酸产生甲烷,pH 上升。;三、厌氧废水处理的影响因素
(1)温度
对厌氧生物及厌氧消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厌氧消化最佳温度:
55℃左右——嗜热菌(高温消化)
35℃左右——嗜温菌(中温消化)
取舍:
高温消化的反应速率为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