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_第十二章瞳神疾病_第一节瞳神紧小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二章 瞳神疾病 瞳神疾病概述 瞳神又名瞳子、瞳仁、金井等 瞳神疾病概述 五轮学说: 虚证:脏腑内损、气血不足、真元耗伤、精气不能上荣。 实证:风热攻目、气火上逆、痰湿内聚、气滞血瘀、目窍不利。 虚实夹杂证:阴虚火炎、肝阳化风、气虚血滞、脾肾阳虚而水湿内停等。 瞳神疾病概述 广义瞳神疾病 属内障眼病、常见、多发眼病。 相当西医学诊断: 葡萄膜疾病、青光眼、晶状体疾病、玻璃体疾病、视网膜疾病、视神经及视路疾病。 瞳神疾病概述(治疗) 内治 虚证:滋养肝肾、补气血、益精明目等 实证:清热泻火、疏肝理气、淡渗利湿、 化痰散结、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芳香开窍等。 虚实兼夹证:滋阴降火、柔肝熄风、 益气活血、健脾渗湿、 温阳利水等。 瞳神疾病概述(治疗) 外治 局部用药 手术、激光、针灸等 第一节 瞳神紧小 西医病名 相当于西医学前葡萄膜炎。 瞳神紧小:急性前葡萄膜炎。 (急性虹睫炎) 瞳神干缺:慢性前葡萄膜炎。 瞳神紧小 定义:黄仁受邪,以瞳神持续缩小,展缩不灵,多伴有抱轮红赤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眼病。 又名瞳神焦小、瞳神缩小、瞳神细小等。 古书记载 《证治准绳·杂症·七窍门》首次记载本病名,书中以发病时的症状特征而命名。 《原机启微·强阳抟实阴之病》针对该病瞳神改变作了形象的描述“其病神水紧小,渐小而又小,积渐之至,竟如菜子许” 《目经大成·瞳神紧小》记载“此症谓金井倏而收小渐渐小如针孔也” 历代医家对此病认识较为统一,均准确观察到瞳神紧小为本病主要症状。 该病常见于青壮年,病变多反复,缠绵难愈。 瞳神干缺 瞳神干缺:瞳神紧小失治、误治,致瞳神与其后晶珠粘着,边缘参差不齐,失去正圆为临床特征的眼病。 中医病因病机 肝经风热 西医病因 ㈠ 外因性 西医病因 感染性: 西医病因 ㈢ 继发性 继发于眼部其它疾病。 分类 按病因分为 临床表现 该病有急性和慢性区别,慢性症状较轻,多有并发症出现。 自觉症状 疼痛、畏光、流泪。 乃睫状神经刺激症状。也可扩展到眼眶周围、前额和面颊。 视力减退。 或伴有关节酸楚疼痛。 眼部检查 视力不同程度下降 结膜充血分类 眼部检查 Kp 、浮游物、闪光阳性 眼部检查 黄液上冲或血灌瞳神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 血沉检查 类风湿因子检查 查HLA-B27抗原,有助于发现关节强直性脊柱炎。 胸部X线检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及肠道结核病。 梅毒抗体的测定。 并发症 继发青光眼 并发白内障 低眼压及眼球萎缩 诊 断 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 瞳神紧小。 KP、神水混浊、闪光阳性。 瞳神干缺。 睫状压痛。 玻璃体混浊。 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 ★ 中成药治疗 ★ 针灸治疗 ★ 辩证论治 肝经风热证 辩证论治 肝胆火炽证 辩证论治 风湿夹热证 辩证论治 虚火上炎证 辩证要点 瞳神紧小临症加减 中医治疗 ★ 中成药治疗 龙胆泻肝丸 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 针灸治疗 肝经风热-针用泻法 肝胆火炽-针用泻法 风湿夹热-针用泻法 虚火上炎-针用补法 西医治疗 局部治疗 散瞳 作用: ① 防止虹膜后粘连; 减轻虹膜睫状体的充血、抑制炎性渗出; ③ 减轻或防止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的痉挛,使之处于休息状态,有利于病情恢复。 药物: 1%阿托品眼药水(膏) 2%后阿托品眼药水(膏) 混合散瞳剂 复方托品酰胺眼药水 西医治疗 皮质类固醇 局部滴眼液(膏) 0.5%醋酸泼尼松龙眼药水 0.1%地塞米松滴眼液.。 结膜下(球后)注射 注:皮质类固醇长期滴眼时可引起青光眼及诱发 感染,故宜慎用。 西医治疗 热敷 作用:扩张血管,改善眼内血液循环, 促进炎性物质吸收,抗体增加,并有缓解疼痛作用。 方法:湿热敷、热气或蜡疗等。 西医治疗 全身治疗 皮质类固醇 抗前列腺素药 抗生素 免疫抑制剂 非甾体类消炎药 抗结核治疗 驱梅治疗 并发症治疗 继发性青光眼: 局部点药如噻吗心胺或口服降眼压药物 药物不能控制或瞳孔阻滞,可行激光或周边虹膜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