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八节新生儿溶血症及第十二节新生儿败血症文件材料.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节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是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种族免疫性溶血。
我国以ABO血型不合多见,Rh(D)因子不合次之。;二、临床表现 :
症状轻重与溶血程度基本一致,Rh溶血病症状较ABO
溶血病严重
(一)黄疸 :
Rh溶血病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
ABO 溶血病第2—3天出现者更多,与生理性黄疸相同,血清
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
(二)贫血 :
轻重不一,严重者心衰
轻度 Hb 140g/L
重度 Hb 80g/L
(三)肝脾肿大 :
(四)胆红素脑病 :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时易通过血—脑屏障导致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
早期:嗜睡,喂养困难,拥抱反射↓或消失,肌张力↓
痉挛期:发热,凝视,肌张力↑,惊厥,角弓反张,前囟隆起,脑性尖叫;
恢复期 :病情逐渐好转
后遗症期:手足徐动,智力障碍,听力↓,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三、实验室检查
(一)检查有无溶血 :
RBC↓、Hb↓、Ret↑,血涂片可见有核红细胞,血清未结合胆红素↑。
(二)父、母、婴血型鉴定 :证实有血型不合存在
(三)血清学检查
改良抗人球蛋白试验 :阳性可确诊;
抗体释放试验(阳性) :诊断溶血病的可靠依据; ;
四、诊断
(一)产前诊断 :
1.凡既往有不明原因死胎,流产、新生儿重度黄疸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均应鉴定ABO血型和Rh血型,不合者进行孕妇血清抗体测定。
2.孕妇血清中IgG抗A或(B)抗体 1:64提示有可能发生ABO溶血病。
3.Rh(—)孕妇在妊娠16周时应检测血清中Rh血型抗体作为基础值,以后每2—4周检测一次,若抗体效价上升,则提示可能发生Rh溶血病。;
四、诊断
4.亦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羊水光密度,光密度随羊水中胆红素升高而升高;并可进一步用B超检查胎儿水肿情况。
(二)生后诊断 :
新生儿出生后黄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有母子血型不合,改良抗人球蛋白试验及抗体释放试验有一项阳性即可诊断。;五、鉴别诊断
(一)先天性肾病 :
水肿、低蛋白血症、蛋白尿,但无黄疸,肝脾肿大;
(二)新生儿贫血 :
双胞胎的胎间输血或胎、母间输血可引起新生儿贫血,但无黄疸血型不合及溶血试验阳性;
(三)生理性黄疸
ABO溶血病可仅表现为黄疸,易与生理性黄疸混淆,但无血型不合,血清学检查阴性。;注意事项 :
(1)两眼需用黑布或黑纸保护,除外阴外,尽量使皮肤裸露。
(2)光照时间:轻者持续1——2天,重者3——4天;
(3)补液足够,测体温每4h;
(4)副作用:发热,皮疹,大便稀;
(5)光照疗法指征——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5mg/dl ,早产儿 12mg/dl,出生体重越低,指征越宽,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者,宜尽早光疗。
;2.药物治疗
⑴ 清蛋白或血浆 :
增加与未结合胆红素结合,减少核黄疸的发生,(清蛋白1g/kg?次,血浆每次25ml,QD 直至黄疸减轻)。
⑵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
5%NaHCO? 3—5ml/kg,纠酸,有利于胆红素与清蛋白联结。
⑶肝酶诱导剂 :
苯巴比妥、尼可刹米;
3.换血疗法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应进行 :
⑴ 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mmol/L(4mg/dl)
Hb120g/L 伴水肿,肝脾大和心衰;
⑵ 生后12小时内胆红素上升每小时12umol/L(0.75mg/dl);
⑶ 胆红素已达到342umol/L(20mg/dl);
⑷ 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
⑸ 早产儿,合并缺氧、酸中毒者,或上一胎溶血严重者,
适当放宽指征。
;血源的选择和换血量 :
1.Rh不合溶血症:采用Rh血型与母亲血型相同,ABO血型与患儿相同的供血;
2.ABO不合溶血症:采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的混合血;
3.换血量一般为患儿全血量的2倍(约150——180mg/kg);第十二节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系指细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造成的全身感染,其发病
率及死亡率较高,尤其是早产儿。;一、病因
1.病原菌 :葡萄球菌属最常见(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次之,近年厌氧菌,真菌及复合菌感染有增加
趋势;
2.感染途径 :
⑴ 产前、产时感染途径与新生儿肺炎相同,发病早, 3天,以G?杆菌为主
⑵产后感染主要感染途径
① 常见细菌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