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背影——对于《背影》的解读与感想.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
1年1月 理论学刊 Jan.2011
Journal No.1Ser.NO.203
第1期总第203期 Theory
渐行渐远的背影
——对于《背影》的解读与感想
商金林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要)上世纪50年代以来,《背影》遭到种种责难和非议,似乎正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新教育理念渐行渐
远。认真阅读并正确解析《背影》,除了能欣赏到朱自清精湛的散文艺术,或许还会对弘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升
华我们的人生准则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散文艺术;理想主义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1919年春加入新潮社并投身五四爱国运动。三年
新吐纪之初,台湾原新竹清华大学教务长、代理 内修完本科四年课程,提前毕业。1920年下半年
校长李同家教授在为清华大学徐葆耕教授《紫色的 起,先后在扬州、上海、杭州、台州、宁波、温州等地的
清华》一书写的序《从朱自清的梦来谈大学精神》 师范和中学教语文课。1925年夏,北京清华学校设
中,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朱自清的意义: 立大学部①,朱自清受聘到大学部任国文教授,从此
任何一所大学的精神,其实永远是由这所 一直没有离开清华,执教长达20余年,曾长期担任
大学的教授来代表的,如果这所大学有一批有 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学问,而又有崇高道德的教授,这一所大学就会
成为被人难以忘怀的大学。……我们不妨看看 文的成就最高。朱自清在1928年7月写的《(背影)
全世界的大学,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有大师的卓 序》中说:“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
越大学,但是在这些大学里面,我们能够找到傅 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
斯年、梅贻琦、陈寅恪和朱自清的影子吗? 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
我们都念过朱自清的《背影》,当我写这篇 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
文章的时候,我似乎又看到了朱自清本人的背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
影。我只能看到他的背影,因为他正离我们而 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又说:“我是
去。不仅如此,我甚至有一种紫色的哀愁,因为 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才力的单薄
他所代表的那种理想主义,也渐行渐远矣! 是不用说的”,短篇小说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
李同家教授的“哀愁”不是没有理由的。朱自 来”,“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
清的《背影》所代表的那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准则” 大抵还是散文多”…㈣”。虽说这是作者的自谦,但
在现代社会中已渐行渐远,散文《背影》在我国现代 也说明朱自清对散文创作专注和倾心,著有《踪迹》
文学中的经典性也渐渐淡出。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字佩弦,本
名自华,号实秋,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等。散文家李广田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阵
年父亲失业,为减轻家中负担,立志勤奋苦学,越级
考入北大哲学系并改名。“自清”,寓自己之事自己 ①1928年8月,国民政府决议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
清之意,同时意味着道德一1-的自律和人格上的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