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归饮子对皮肤病治疗的临床特点和规律.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分析当归饮子对皮肤病治疗的临床特点和规律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
当归饮子
皮肤病
血虚风燥
运气学说
当归饮子一方首次载于宋代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目前临床常用的当归饮子方药组成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黄芪、荆芥、防风、制首乌、白蒺藜、甘草十味药物,是养血活血、祛风止痒的代表方剂。自古以来,当归饮子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以血虚风燥为主要病机的各种皮肤顽疾。本文将从组方特色、临床应用、当代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概述。
1、组方特色
《严氏济生方》载:“当归饮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白蒺藜炒去尖,防风去芦、荆芥穗各一两,何首乌、黄芪去芦、甘草尖各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当归饮子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益荣卫,是为君药。白芍补血敛阴止痛;生地黄清热养阴生津,乃凉血养血之要药;川芎行气活血,乃血中气药,黄芪长于补气,托毒敛疮生肌,为疮家圣药,二者相伍,不仅可助滋阴养血之力,更防滋腻之品不化。白芍、生地黄、川芎、黄芪共为臣,助君药共施益气活血、养血润燥之功。防风、荆芥祛邪解表,消疮透疹,与黄芪配伍使固表不留邪,且祛风不伤正;何首乌补精血、滋阴津,能解皮肤疮、疹、疥、癣之毒;白蒺藜散风行气止痒;此四味药为佐,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配伍得宜,养血滋阴而不留瘀,疏风散邪而不伤正,标本兼顾,攻补并施,共奏养血活血、祛风止痒之效[1]。
2、原方应用
现代《方剂学》教材认为当归饮子“长于补养营血以祛风,善治营血亏虚,外风稽留肌肤之瘙痒,其证属正虚邪实者”。中医古籍记载,当归饮子主要用于治疗风痒、湿疮、瘾疹、顽癣、白疕、手足皴裂、肌肤枯槁等各种以血燥风热为病机要点的皮肤疾病。《严氏济生方》记载当归饮子主治各种类型疥疮及赤疹,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荨麻疹,症见生于手足或全身,或痒、或痛、或肿、或皮肉隐鳞、或抓之凸起、或脓水浸淫。明代《校注妇人良方大全》中记载当归饮子用于治疗妇人血风疮,血热瘾疹痒痛、脓血淋漓、发热等症。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发无定处》中明确提出将本方用于瘙痒于夜间加重的瘾疹。清代《外科证治全书》里记载用当归饮子治疗干疥、沙疥。
3、现代临床应用
在多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当归饮子均有较好疗效[1]。从当代药理研究角度来看,当归有降低血管通透性、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白芍所含的白芍总苷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生地黄有抗炎、抗过敏、抗真菌作用;川芎可改善微循环、抗菌;黄芪对机体免疫力有双向调节作用;荆芥有抗炎、镇静作用;防风抗过敏;何首乌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甘草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以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2-4]。
3.1 荨麻疹
荨麻疹,中医又称为“瘾疹”,以皮肤剧烈瘙痒,突然出现形态各异的风团样皮肤损害,可很快消失,且愈后不留痕为主要表现,皮损常反复成批发作,迁延难愈。其病因较复杂,多由禀赋不受饮食失节、卫表不固复感外邪、情志不遂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主要西药,抗组胺药虽可迅速抑制风团产生,但存在各种不良反应,比如嗜睡、心律失常、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等。任永振[5]通过临床对照观察发现,运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氯雷他定,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枫[6]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治疗慢性荨麻疹当归饮子加减方内服配合自血穴位注射疗效优于西替利嗪。蒋婷等将50例气血两虚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当归饮子合玉屏风散加减联合自血疗法)和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及复方甘草酸苷),治疗8周后评估疗效,结果提示中药当归饮子合玉屏风散加减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较西医疗法临床疗效显著(P<0.05)[7]。郭静等[8]研究认为在慢性荨麻疹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当归饮子加减方明显优于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在减轻皮肤瘙痒、改善风团、帮助睡眠及降低复发率方面当归饮子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3.2 瘙痒症
瘙痒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发病初期仅表现为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瘙痒感时有时无,发作时常难以忍受,多于夜间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皮肤干燥、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湿疹样变、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1],常常饮食刺激、温暖环境、情绪变化、甚至某种暗示都可促使其发作或加重。《诸病源候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瘙痒症属中医“风瘙痒”范畴,病机多为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西医治疗原则多为对症处理,主要是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激素类药物,但不良反应较多,长期使用疗效欠佳。蒋艳敏等[9]提出采用耳穴贴压疗法配合当归饮子口服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可取得良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