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外圈端面开裂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轴承外圈端面开裂分析
曹利 刘树涛
承德建龙特殊钢有限公司
1、概述
轴承外套有2种基本的生产工序:
1.1 等离子下料—反射炉加热—镦饼—冲盂—冲切连皮—碾圈—整形—机械加工……
1.2 热剪下料—工频加热—镦饼—冲盂—冲切连皮—碾圈—整形—机械加工……
热切工艺的效率、自动化水平较高,但会因切头不整、歪斜造成锻压偏心度过大而甩废;而冷切工艺需手工断料,效率较低,但反射炉加热经济、热值低,工艺不需要精确调整,控制容易。
在碾圈端面易出现开裂,目前就一种开裂进行原因分析,如图1中箭头所示。缺陷集中分布在端面的一个区域,开口较大的缺陷可见缺陷深度,在内、外圆柱面上没有延伸。形态方面不具有裂纹形态 ,更近于折皱类缺陷。因部分缺陷深度较深造成车削后尺寸不足而报废。
图1 轴承外圈的缺陷形貌
轴承外套的缺陷有多种,仅就此种缺陷分析,借以引出问题,逐步改善。取缺陷区的切向外表面进行分析。
2、金相分析
自套圈缺陷处外周面的切向磨削,首先观察到开口较大的缺陷,整体呈腔形,底部右侧的特征如图2所示,底部呈大弧形状,界面不整,氧化层较厚。腐蚀后该缺陷左侧的组织形貌如图3所示,角部最厚处的氧化层为0.70mm。从脱碳层来看,腔形左侧的凸起区金属呈完全脱碳状态,自尖端至基体组织处脱碳深度为1.12mm,而临近的正常区端面(箭头2所指)的脱碳层深度仅为其1/5,基体组织的边界呈凸弧形(箭头1所指)。从晶粒大小来讲,端面薄层及凸起区根部至内尖角小裂纹区(箭头3所指)一带晶粒十分细小,其它区域则较大,对于端面晶粒细小容易理解,变形率较大及与型腔的摩擦、错动所致,而凸起的根部这一带细小,是否意味着进行了额外的弯矩变形?综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尖角区金属原来可能为高出表面的凸起被压折,或者是凸起本身连带着凹陷,而不是原来平整的面,由于碾压变形不均形成的。
图2 大开口缺陷的底部左侧形貌(×50 )
图3 大开口缺陷底部右侧腐蚀后的形貌(×50)
沿观测面继续向内层磨削,可以看到如图4类型的较深缺陷,内塞满氧化铁,底部基体上分布着线状的氧化物质点,有可能为氧化较轻的裂面在金属的剧烈变形中弥合,留下氧化物痕迹。
图4另一缺陷的整体形貌(×100 )
图5第三类缺陷的形貌 (×100)
图5为接近弥合状态的缺陷,附近的基体上环绕缺陷散布着二次氧化质点,为高温扩散氧化生成物,这种形态表明该缺陷为较窄缺口经历高温氧化加热。应该说明,这些图片仅为缺陷的一个截面视图,缺陷的深度及宽度均不具有代表性。腐蚀后的形貌如图6所示,脱碳区呈环绕缺陷的大弧形,内壁分布有垂直于壁面的完全脱碳的铁素体。从脱碳分布情况看,形态近于一个开口腔形,尾部有一条窄细裂缝。体部正常区金相组织如图7所示,为碾圈过程中剧烈变形所形成的粒状珠光体组织。
图6另一缺陷的整体形貌 (×100)
图7 体部区域的组织形貌 (×500)
3、综合分析
轴承外圈经过多道工序的加工,一些较小的缺陷进行变异,很难确切地追溯到原始状况,可靠的方法为现场进行分类跟踪、调查。不过,仍然有一些线索可以进行推测,有助于理出思路,作些努力,验证推论的正确性。在此,缺陷定性显得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改进方向及效果。
3.1 缺陷对应在圆钢上的位置。
该缺陷呈簇状、集中分布于轴承外套圈的端面,在内、外柱面上没有延伸,仅分布于端面一定深度范围内。那么,缺陷是如何形成的?缺陷能否对应出在锻造毛坯上的位置?
在镦饼锻粗工序,临近原钢材端部的少部分圆柱面转变为端面,如图8所示,视锻压比的不同,转变量不同(注:图8锻压比为3 )。图中因端面锯斜而出现锻斜和纹路歪扭问题,引入端面的柱面量也不均。极端情况下,因过度偏斜而甩废。
图8 镦饼端面形貌
在冲盂过程中,因模腔约束冲孔只能在镦饼件的中心,加剧了原柱面的变形不均,见图9,图中两侧的高度和径向扩张量差异明显。冲头直径的选择要保证碾成大圈足够的肉量,一般不会太大(图中为φ35mm)。这样如为φ50~70mm规格圆钢,将有原钢材端面的外层区和部分端部圆周面构成了新的端面。镦粗时因镦模的热应力疲劳裂纹,在冲盂端面上仍有反映,见图10。
图9 其中一种冲盂形貌
图10 另一种冲盂形貌
图11为冲切连皮的形貌,略呈鼓形,相当于原钢端面的心部区域,除了心部的较长裂纹或其它类缺陷外,其外沿区(即与圈端面相接区),尚有一些小缺陷,无论是压折还是裂纹,难保相接的端面上不会有同样的缺陷存在。
在碾压初期,端面处于单向自由状态,将变成鼓形,随着碾辊位移和压力的增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