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和对策.doc

发布:2018-10-03约3.01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和对策    [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护理专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在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的同时,就业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为了解护理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以引导其成功就业,本文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毕业生求职意向,找出毕业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 求职 毕业生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理本科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其就业问题应引起重视。毕业生就业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决定需求,观念决定出路,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和增强市场适应力是现实的要求。为了解近3届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发现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在校本科生就业,提高护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笔者于每年的7月初对应届护理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我校护理系2006级~2008级学生共540人,年龄20岁~24岁,21.7岁±1.7岁。   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并经预实验校正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生就业决定因素,就业前自备条件,毕业后打算,择业观念及择业后工作稳定性五部分。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回收率为88.14%。   3.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毕业前的计划   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毕业去向的计划上主要集中在“直接就业”,占?84.7%   ,少数人选择自己创业和考研。这说明,多数毕业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求职择业的严峻形势,因此,希望较早地抓住机会实现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成为毕业生首选的指导思想。   2.择业的考虑因素   除报考研究生21人外,其余护生认为影响择业的主要因素为个人能力53人(37.32%),各种关系45人(31.69%),择业技能和机遇24人(16.90%),毕业生太多16人(11.27%),专业无优势4人(2.82%)。而毕业生选择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潜在的就业激情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意愿,希望将自身的发展与眼前的待遇有所兼顾,在二者的平衡中缺乏理性认识。   3.就业地区选择   大学本科护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临床护理输送高级护理人才,护理本科生将成为临床第一线的主力军。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以临床医院为主要就业去向,但是就业去向逐渐多元化。原因是我院学生大部分来自四川及云南、贵州、西藏,成都是四川的省会城市,近几年发展迅猛,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适合于工作和居住,因此,充分认识当前的择业制度,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择业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从而能够选择既学有所用,又有发展前景,并能为社会多作贡献的岗位。   4.护理毕业生就业地域不再局限化   以往我校护理本科生的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学校所在地就业。2006届本科毕业生外地生源约占1/3,2007届本科毕业生均为本地生源,而2008届本科毕业生外地生源约占1/2。通过对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的调查结果显示,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之间有明显差异,2006届与2007届之间差异不大,而2006届、2007届与2008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3届毕业生仍以学校所在地就业为主。2006届占85.2%,2007届占93.3%,2008届占70.7%。一方面因为本科毕业生对学校所在地医院比较了解,有助于就业。   5.心理素质对护生就业有明显的影响   就业影响因素中排在第2位的是心理素质。从专业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内在素质。护理工作是与人,与人的生命、人的健康打交道,责任性强,工作量大,职业环境紧张,要求从业者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从现代护理工作的职责而言,护士除了要承担治疗技术外,还必须承担对患者的心理辅导与治疗,以及沉着应对诸多的复杂甚至危急情况下的护理任务,这就更需要护生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应对措施与建议      1.提升毕业生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力决定竞争力,用人单位除了注重毕业生的学历外,更注重毕业生的能力。我院护理专业是国家级示范专业,因此,应立足于改革,着力构建“院校融通、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支有国际护理视野、结构合理、专兼一体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护理教师能力;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构建护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个校内外结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