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交换技术基础.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前,电话业务仍是电信业务的主要内容。设计电话局交换 设备(交换网)及局间中继线配备数量时主要根据设备所要承受的 电话业务量(话务量)及规定的QoS (阻塞程度) 。 QoS:交换设备未能完成接续的电话呼叫业务量与用户发出的 电话呼叫量之比,即呼叫损失率。呼损越低,服务质量越高。 研究话务量、呼损与交换设备数量间固有关系的理论即为话务 理论。最早从事话务量研究的丹麦学者 A.K.Erlang在1909年发表了话务理论的经典著作。 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出现后,话务交换网络可实现无呼损。 影响交换系统QoS的因素除公用设备的数量外,还有处理机 的处理能力。 通信业务从语音拓展到数据、多媒体后,将输入信息统称 通信呼叫。话务理论发展为通信业务量理论,研究QoS与所需 通信设备间的关系。 7.1 话务量基本概念 7.1.1 话务量定义 1、什么叫话务量 电话用户进行通话要占用电话交换机的资源(交换网络、 中继线、处理机、信令设备等)。 用户通话次数的多少和每次通话时间都从数量上说明了用户 需要使用电话的程度,或者说交换机资源被占用的程度。 话务量:从数量上表明用户或中继线占用交换机资源的程度, 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 用户的电话呼叫完全是随机的,因此话务量是一个随机变量。 时间T内的话务量A: A=C×t (7-1) 其中,C——T内发生的呼叫次数; t——每次呼叫的平均占用时间。 话务量的单位为爱尔兰Erl 或小时呼TC。 也可用分钟呼(cm)或百秒呼(ccs)表示: 1Erl=1TC=60 cm=36 ccs 例、某交换机在一小时内共发生250次用户呼叫,每次呼叫的平均 占用时间为3分钟。则在这一小时内该交换机承受的话务量为: A=Ct=250×3/60=12.5Erl 交换系统能承受的话务量由交换网络可同时连接的话路数决定 现代局用数字交换机的话务量可达数万Erl以上。 2、忙时、忙时呼叫和忙时话务量 交换局一昼夜期间所承受的话务量,即平均同时占用数, 是变化的——波动性。 一昼夜时间内,话务最繁忙的一小时称为忙时。 话务量强度(话务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的话务量 A1=A/T=C×t / T (7-2) 考虑交换局的机线数量时,总是以忙时话务量为基本数据。 通常所说的话务量,即指电话局在忙时的话务量强度, 是一个平均值——随机性。 例、设一个用户在2hr内共呼叫5次,每次呼叫的保持时间为 800s,300s,700s,400s,50s。求该用户的话务量A和话务量强度A1 解: ∵T=2hr,C=5,t=(800+300+700+400+50)/5=450s=0.125hr ∴A=C×t=0.625Erl ∴ A1=A/T=0.625/2=0.315Erl (≤1,表现单个用户的占用率) 3、呼损概率 呼叫损失(呼损):在用户的一次呼叫过程中,由于在交换网络 中找不到空闲输出线或控制系统过负荷,而未能完成呼叫接续。 呼损是偶然事件,所以叫做呼损概率。 对待呼损有两种不同处理方式: (1)明显损失制:如果用户呼叫不能立即接通时,公用交换设备 不再受理这次呼叫,用户立即听到忙音,表示本次呼叫遭到损失 需重新摘机呼叫,如电路交换; (2)等待制:用户呼叫不能立即接通时,不是立即听忙音而是等待 公用交换设备空闲时给予接续。接通顺序按排队系统。 不需重新呼叫,如分组交换,客服电话。 4、原发话务量和完成话务量 原发话务量:流入到交换网络的输入线上的话务量。 Ao ——Offered traffic 完成话务量:在输出端送出的话务量,已完成接续。 Ac——Carried traffic 损失话务量:原发话务量与完成话务量之差,即由于交换 网络有阻塞而遭受损失的话务量。 AoB—Lost traffic 明显损失制中,Ac=Ao(1-B)=Ao-AoB 其中, B——呼损,正常情况下很小,如规定1%或5‰,因此 通常在工程中不严格区分Ac或Ao;但设备超负荷时较大。 等待制中,Ac=Ao 7.1.2 线束的概念 交换网络是若干输入线和能被这些输入线达到的若干输出线之 间的交叉矩阵。输出线可以组成一个或几个线束,满足: 入线上发生呼叫时,能接续到指定路由的一条空闲出线上去 任意一对输入-输出线上只允许有一个呼叫。 线束按以下标准分为两类: 线束容量M—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