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docx

发布:2025-04-04约7.32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思政课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从广义上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诸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其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

由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因此,从理论上厘清二者的内涵和特征,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逻辑前提。

惊涛拍岸

显性教育的内涵及特质

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的教育方法,显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已久,并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作为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阐释,对显性教育的研究是作为隐性教育对应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从理论上讲,显性教育是指正规的课堂教育,有一定的计划性,教育方式一般为灌输为主,具有一定的直接性、公开性和略带强制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专题性理论讲座、政治形势报告会、大众传媒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等等,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计划。

就显性教育的特征来讲,主要包括:

一是显性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主次化。一般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多将教育者置于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是指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一矛盾中,教育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相对而言,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则处于被动地位,主要起着配合和参与作用,他们是教育者的教育对象,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接受者,他们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显性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种主次化的地位容易出现以教育者为中心而忽视受教育者的需求的可能性,这就有可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显性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于现实需要而进行理性设计的结果,因而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其中,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开设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有明确规定,各个学校也规定了思政课的学分及其考评方式,而思政课教师则根据课程设置有计划地设定教学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还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系统性培养,这种系统性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三是显性教育的教育方式是直接的、公开的,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课一直是主渠道,通过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直接传授来使受教育者获得应有的知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教育来实现的,正如列宁所言: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他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事实上也并非十分清楚,只有通过教育者以直接的、公开的方式进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润物无声

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和过程。

隐性教育是一种相对复杂的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往往将教育目标隐藏起来,通过各种潜在的方式将教育内容渗透进受教育者的头脑之中,并让其在受教育者心中慢慢沉淀,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对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主体能动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到抑制不同,在隐性教育中,受教育者具有了更多的主体能动性,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诉求选取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可以主导自身的教育过程。即使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与教育者展开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与此同时,受教育者通过内在的价值尺度可以检视自身教育效果,最终达到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

二是隐性教育的教育场域的开放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和有组织的课程教育不同,隐性教育并不固定场所,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家庭、社会都有可能成为隐性教育的场合。事实上,隐性教育更多地是依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场域而进行,人们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不自觉、无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开放性实现了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无课堂、跨时空的教育模式。

三是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潜隐性。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