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3.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斗牛图》,纸本,墨笔。卷44×41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为清宫御藏。创作者:戴嵩,专擅画牛。 关于戴嵩画斗牛的趣闻:戴嵩画了一幅斗牛,神态生动,连尾巴上的毛都给一根根画出来了。众人看了都叫好,惟独有个牧童不已为然,戴嵩很奇怪,就问牧童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牧童就笑着说,蛮牛打架的时候,一用力,尾巴是紧紧夹在屁股下面,是看不见的。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工人做工 农民种田 牧民放牧 渔民捕鱼 演员表演 教师讲课 医生治病 司法人员办案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主体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们 客观世界 物质性活动 直接现实性活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活动只为人所特有。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改造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也不是主观世界。 (3)在含义中“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的“改造”是使客观物质形态发生变化;“活动”从基本形式上讲包括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及科学实验活动。 1、蜜蜂筑巢 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 3、农民种庄稼 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5、科学家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聚焦“青藏铁路” 五十年代 探测考察 群策群力 共同规划 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 图片共同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 怎样体现的?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的物质性 构成要素 过程 结果 主体 手段 对象 客观的 受到客观事物、规律的制约 (2)主观能动性(即有目的、有意识) 创造出原来没有的物质生活资料 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关系 (3)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处在一定社会社会关系中 历史性:受历史条件制约,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工人造房子 问题一:需要什么要素? (实践主体、对象、手段—物质性活动) 问题二:工人造房子和蜜蜂筑窝有什么区别? (目的性、意识性、能动性) 问题三:工人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造好房子吗? (社会性) 问题四:现在的工人造房子和以前的人造房子有什么不同? (历史性) 不会游泳 怎能下水 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华佗和麻沸散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减轻痛苦。可有的大手术,光用酒来麻醉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洋金花会人事不省。他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竹外桃花三两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镜头中的诗句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打不相识 吃一堑,长一智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镜头二:走进科学 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 了什么道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 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用实践来检验 用客观事物自身检验 用多数人的观点检验 用权威人士观点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亚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 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课堂探究:(看46页虚框中的内容): 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显示全部